《“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教育周刊
2020年11月01日
教学目标
(一)以多文本的比较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多视角思维的趣味,培养学生多视角思考的意识和习惯。
(二)在共读共议共发现的阅读感知中,引导感受具体事物或人物的矛盾点、兴趣点和思考点,以及文字背后的思维视角,发现并认识多视角思考的思维方式,体验多元思维的妙用。
(三)联系阅读经验和生活实际,学习迁移运用,体验多视角看待世界的效能。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文,形成“单一视角”。
环节目标:温故“引”新,引发思考
1.请学生读寓言《叶公好龙》,思考寓言的寓意。
2.肯定寓意价值,引发质疑,切入新课。
二、群文阅读,感知“多元视角”。
环节目标:品读文本、建立意识、感知语句、体验方法】
1.出示学习要求(用文中或自己想到的关键词填表),自读文。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感知情况,监控阅读速度,提示阅读方法。
2.学生互助交流。
3.学生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补充。
5.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填表,并相机点拨:
(1)读《卖伞和卖鞋》。
①汇报第一篇。
②小结:想的对象转换了,结果也跟着变化了,这就是看待事物的一种视角、一种思维:转换。
(2)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①根据表格,汇报第二篇文章,像刚才那样,先说观点,尽量从文中找到依据。
②小结:一正一反,又是我们看待事物的一种视角,这样去想,想法就更全面了。
(3)比较前后两文思维差异。
①母亲和父亲的合力让巴迪最终有个好的结果。
②小结:要取得好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思维去想。
(4)读《“儿子,给我考个零分回来”》。
①汇报交流第三篇的发现。
②文中父亲的愿望和实际的做法完全不同,你们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吗?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思维叫逆向思维。
(5)比较前后两文思维差异。
小结:对不同的人(对象),要根据具体情况,以不同的思维采用不同的方法。
(6)表格梳理并统整。
①仔细看看这张我们共同完成的表。先横着看,再竖着看,你能有什么发现吗?
②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梳理并强化“三足”的代指功效。
A.先有思维方式,才会有想法,有想法才会有做法。
B.看待问题可以用正反、转换、逆向的方法去多视角思考。
C.不同的思维就会产生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想法就会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做法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三、回读“旧文”,破“单”树“多元”。
环节目标:破“单”立“全”,操练运用,形成习惯
1.我们具体感受了这些人物的做法、想法和思维。再来看看大家对寓言中的叶公,有新的看法和理解了吗?
2.小结。
四、古诗总结,拓展迁移。
环节目标:回顾旧知
总结课堂 迁移拓展
1.读《题西林壁》,发现并着重读出诗中暗含的视角。
2.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