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教育周刊一版

02版:教育周刊二版

03版:教育周刊三版

04版:教育周刊四版

05版:教育周刊五版

06版:教育周刊六版

07版:教育周刊七版

08版:教育周刊八版

返回 2020年11月01日

天水市枣园巷小学

枣园文化溯源

教育周刊      2020年11月01日     

  天水市枣园巷小学始建于1953年,学校因选址在天水城西关的一处枣园而得名。如今,枣树虽已不复存在,然枣树特有的扎根贫瘠、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秉性,成为枣园人训示学子、文化育人的品格传承,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枣园学子,凝练成一种风骨,一种精神。
  学校濒临天水风景名胜古迹,北靠玉泉观,东临人文始祖伏羲庙,与伏羲庙仅一墙之隔,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学校深受伏羲文化的影响熏染,与伏羲文化一脉相承,彰显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突出鲜明的办学特色。枣园文化依托伏羲文化的深刻历史背景,传承给后生们的是不同寻常的历史文化瑰宝和奔腾不息的进取精神。
“枣”的文化内涵
  “枣”与“早”字谐音,暗示学生趁早学习,勤学早起,早规划人生。“枣”又与“造”字谐音,塑造、创造,寓意为塑造完美人生,勉励师生创造性地学习、工作。
  枣树扎根贫瘠、干旱的土地,耐盐碱,不择土壤,极易成活,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品质,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寓意着教育事业生生不息,园丁们恪守正道,不囿于法,不断推陈出新,体现出普惠众生的社会价值。
  枣花微小,朴实无华,品性高洁,会结成累累硕果,暗示人们只要自信,勤勉,必能有所作为。正所谓“立德在微小,于朴实本真中进取求学”。
  枣果红艳丰硕,甜美可口,寓意生活的红火美好,劳动成果的丰硕,象征学生时代的美好,撷天地之精华,能够完善成就自我甜美幸福的人生。
  枣树树干弯曲,树皮粗糙干裂,虽不美观,但力争向上,无私地为树冠输送营养。暗示做人要具备恭敬谦逊、虚心向上的品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枣树木质坚硬,久经风雨,耐腐耐蛀,具有坚韧的品质。寓意着只有具备坚韧勃发的斗志,经历无数困难和挫折的磨砺,才能不断前进,不断创新。
  枣树树根交错,纵横深远,寓意要注重知识之联系,要合作交流,做学问追求深远,讲究广度和深度。
  枣树品种繁多,适应性广,生长环境有差异,最终都会结出沉甸甸的果实,寓意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人成才。
  
枣园巷小学得名探微
  枣园巷是明清时期秦州城里300多条古巷道中以物产命名的巷道之一,其位于秦州伏羲庙以西。总体呈南北走向,长约二三百米。巷道入口较窄,入巷逐渐变宽,平均宽度4.5米。
  枣园巷是秦州西关城以西一条很有名气的巷道,巷因古有枣园而得名。据传,此巷明清时期北抵西关城北城墙,那里原为一大户人家的一大片枣园,足有数十亩。每年枣树开花的时候,黄花点点,花香四溢,人们纷纷到这里观赏枣花;而当枣树成熟果实累累的季节,人们又纷纷到这里摘取树上的枣,除用来煮米饭、做补品等外,还以枣馈赠亲友,故人们习惯称此巷为枣园巷。
  民国年间,枣园巷改称“东团巷”“荣誉巷”。巷以北有手工作坊红房(即染房),后秦州小北门张氏改为“天水工合火柴厂”。新中国成立后改建为枣园巷小学,巷名恢复旧时名称“枣园巷”。
  枣园巷小学位于枣园巷17号,南面与枣园巷古民居交错接壤,15号孟家大院嵌入枣园巷小学,呈现出凹字形版图。
  枣园巷民居,是秦州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巷内民居依照时间的顺序划分,有明清建筑、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后建筑等。明清建筑均以一进两院者居多;民国建筑除部分为一进两院者外,大多同新中国成立后建筑一样,均为一进一院建筑格局。
  著名的明清建筑院落有:枣园巷6号院15号院。
  6号院为一进两院,中有过庭相连。2002年被列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院落”。院内建筑保存基本完好;
  15号院今称孟家大院,是秦州典型的以房主的姓氏命名的居民院落。此院亦为一进两院式建筑格局。大门东向。据《大清会典事例》载:公侯以下官民瓦屋,门用黑饰;乡里世宦富贵之家,以砖筑门楼,上覆瓦,圆脊,二门常设垂花门,深宅大院中,正房和厢房缺口处连接的墙壁,两侧常装有墙门,俗称配门,有垂莲柱头、斗拱、雀替等饰物,也较华丽。孟家大院之门,即为公侯以下二进式大门及垂花门。院内垂花门脊饰或莲花或菊花,整座院落建筑华丽而不媚俗。
  
枣园巷古槐
  古槐是古巷的历史见证。槐又名面槐、细叶槐、金叶槐、护房树、国槐等。《尔雅》里还有“守宫槐”之名。民国以前枣园巷内古树森森,生长有柳树、白杨、泡桐等等,今仅存古槐、刺槐等古树7棵,巷东6棵,巷西1棵。
  有名的古树为:
  长者槐,位于15号院外,树龄逾800岁,以“暮色苍颜”为古树之长者。
  散花槐,16号院内古树,树龄300余年。树干东倾,长枝凌空。轻风拂来,槐枝轻曳,恰似天女散花,又恰似虬龙飞舞在天。美丽的古槐树为16号院增添了丝丝灵气与祥和。
  刺槐,为巷中槐树家族中的“异邦客人”,原产于欧美,今近100岁高龄。
  国槐刺槐如情同手足之兄弟,以不同于人类的方式相互问候、相互安慰、相荣相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守望着枣园古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