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模型化思维写好教学反思
教育周刊
2020年11月01日
写好教学反思就是在教学中学习教学。教师认真科学地写好教学反思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可以促进教研能力,形成个人教学风格。
如何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课堂应激能力,控制课堂有序高效运行?可以通过写教学反思从思维方式上进行解决。有人对专家教师和新教师对课堂事件的处理做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专家教师在教学决策过程中体现出更深刻的、具有丰富联系的图式。这些图式使得他们能够准确判断,并从记忆中提取出有关的信息,以便选择最恰当的反应策略,自动化地处理各种问题。这就是笔者下面要探讨的“模型化思维”。普通的思考中每一次都要重复“数据信息→知识→洞察”的过程,而“模型化思维”不用每次从零开始研究,而是预先把复杂的事件标准化,抽出重复出现的“数据信息→知识→洞察”(所谓洞察就是在反复的实践中,发现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件总是伴随出现,并且你能找到他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这是建立模型的关键一步。)的方式,整理出一个模型,一旦类似的情况出现,就能快速找到解决方案。
教师长期坚持写教学反思,尤其是有意识的多次反思同一问题,可以加速形成“模型化思维”。在人的头脑中,大量的相互关联的有关事实、概念、概括和经验的信息被组织成一定的网络,成为图式,可以有效储存和快速提取,构成了个体理解世界的基础,也奠定了“模型化思维”的基础。思考的过程中,输入和输出的都是具体信息,模型化处理在大脑看不见的地方运作着。“模型化思维”洞察复杂的问题,抽象化后就只剩下重要问题,这更有利于解决问题,反应速度也更为迅速。在外人看来,这就是经验,他自己明白,所谓经验就是模型。
教学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用一套模型去解决,每一次教学反思其实是在训练“模型化思维”。但是这个模型只解决了这个问题,而实际问题要复杂的多,多模型思考才能找出完整的解决方案。因此,写教学反思可以确定几个专题,长期探索,对问题的研究越是专而精,越能出成果。也可以对出现的新问题归类总结,形成新的专题,如此循环,会长期积累出“模型库”,遇到问题会瞬间找到最合适的模型,做出有效的教学行为。
甘谷县柳湖小学 赵争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