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教育周刊一版

02版:教育周刊二版

03版:教育周刊三版

04版:教育周刊四版

06版:教育周刊六版

07版:教育周刊七版

08版:教育周刊八版

返回 2020年11月22日

逆反心理是孩子成长中的“破壳”

教育周刊      2020年11月22日     

庞林祥
秦安县西川中学高中部 庞林祥
  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或对抗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正因如此,逆反心理在快速成长的初中生身上表现尤为明显。但这不完全是坏事情,老师和家长不能将之视为洪水猛兽,而应视为成长枝节,春风化雨,修剪栽培。
  一是避其锋芒,理解包容。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与人交往中想要体现自己的存在,并且渴望得到教师、家长的尊重和理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孩子往往在家长或者老师面前先产生戒备心理,态度强硬,表现出强烈的逆反情绪。遇到这种情况,家长或老师的心平气和,短暂沉默或者爱心微笑,留有处理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往往会有奇迹般的教育效应。二是追根溯源,对症下药。中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唯我独尊,听不得批评和劝告,“自负型”的逆反心理;有的是夸奖声中成长的孩子;面对新情况,有过重心理压力,形成“受挫型”逆反心理;还有的是长期学习差,自暴自弃,形成“失落型”逆反心理。如果能摸清原因,就能走入孩子的心灵世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三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逆反心理的出现往往是情感问题,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有时表现为极端的或者错误的方式,家长或教师抓住情感的切入点,以情动情是教育的有效方式,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以情动情恰好是这一教育理念的表现。所以,家长和老师还必须讲清楚道理,做到以理服人,逐步培养学生通情达理的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四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学生的逆反心理有时也有积极的因素,有时往往是学生成长中的破壳行动,有着探索的生命力,是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的原始形式。作为家长或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去发现,挖掘其中有价值的部分,呵护学生这种思维的生命力。当然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采取适合实际的科学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