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对待孩子逆反心理
教育周刊
2020年11月22日
于水生
四川省江油市太白中学 于水生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自认为身体和心理已经成熟,渴望独立空间,既想标新立异又担心脱离保护,很可能对家长产生一些逆反心理,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家长想要改变孩子逆反心理,首先要具备三点认识。
首先,孩子逆反是必然且有益的。所谓逆反,是孩子生理、心理发展到青春期,认识自我、理解世界、融入生活的必然,是孩子成长必须经历的蜕变过程,孩子的未来存在无限可能,但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一直顺从父母或他人意愿,唯唯诺诺而缺少主见,孩子就永远不可能真正长大,不可能真正走向成熟。因此,作为家长要正确看待孩子逆反心理,把逆反心理作为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其次,孩子逆反需要科学引导。孩子逆反心理中,包含有获得他人尊重和强烈显示自我意识需要的因素,但容易以偏概全,常以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思维角度来下结论。如果听之任之,孩子的意识很可能进一步走向死胡同,甚至不惜采取极端手段来印证自己的所谓判定。家长引导时需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示之以范。俗话说:身教胜于言传。家长平时的言行举止是孩子最好的示范和模式。否则,父母试图以经验说服子女,而子女则认为父母的那一套早就已经过时了。双方渐行渐远,谈话往往不欢而散,亲子对立和孩子逆反现象自然会更加严重。再次,家长应该陪伴孩子在逆反中成长。家长可用经验陪伴以自身逆反经历来安慰和引导孩子,用朋友式谈话进行沟通,让孩子有感同身受的认同感。精神陪伴则从认可孩子逆反双重性出发,通过亲子平等交流,共同分析家长曾经的逆反来检查现在孩子逆反中出现的得失,以道理和情感为准绳而非年龄长幼为标准。行动陪伴则是对孩子的逆反行为分门别类进行梳理,在正确中去寻找精益求精的措施。在不违反法律、道德的前提下,家长要允许孩子大胆尝试,可能更有利于其健康成长。
面对逆反心理,孩子不可能牵着父母的手走一辈子。因此,家长多去寻找孩子的闪光点、进步点,多表扬,不苛求孩子,关键看孩子是否尽了力,争取做能与孩子交朋友的家长,这样更有可能让孩子顺势而长,而非“逆”流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