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逆反心理巧化解
教育周刊
2020年11月22日
马新伟
甘谷县新兴小学 马新伟
小学高年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得他们对外在客观世界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与见解。比较常见的情形是,学生在老师耳提面命地当面批评他们时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案例回放。王小刚同学和几个伙伴在校园里追逐、打闹、嬉戏,不巧的是被校长逮了个正着。校长将此事在学校周例会上予以通报。为此,班主任张老师大为恼火,她在自习课上针对这一现象专门召开班会,对当事的几名同学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没想到学生一脸不服的表情。张老师稳定情绪后,回想小刚同学撇嘴的表情,觉得白白浪费了课堂时间,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笔者认为,学生逆反心理可通过以下方法来化解。首先,要尊重学生,拉近距离。学生与老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个别教师在学生面前摆出的是高高在上的架子,以势凌人,而实际上我们需要的是“蹲下身子”、放低身段与他们保持视线的平行,四目相接,平等真诚的交流,方可打开心扉。其次,情理交融,以理服人。教师应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不能只讲纪律要求,而要讲清楚纪律的依据和可能造成的后果。师生的交流是心与心的互通,灵魂与灵魂的相遇。只有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认同和接受老师批评教育的做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有可能起到作用。再次,搁置问题,等待时机。一旦出现逆反心理,学生有可能会产生过激的言语和冒失的行动。教师切不可盲目地与学生产生言语冲突乃至肢体冲突,要等到学生的情绪相对稳定后,再去安抚他们,并引导其尝试换位思考,这样可以减少学生的埋怨和自责。最后,换位思考,春风化雨。
批评的目的,不在于批评本身,而在于让学生懂得批评的终极目的是教育自己,避免以后出现同样的错误。可以尝试用这样的理由告诉学生:假如一个学生再也不被老师批评教育,那么在老师的眼中,他是无可救药的。相比之下父母的批评,老师的批评是对学生具有强烈负责心的体现,是一种别样的爱。最后要观察教育的效果,如果学生面有愧色,意识到老师批评他的出发点是关心、关爱,完全是为他好,这就达到了批评教育的目的,学生的逆反心理便会自然而然地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