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变“走教” 情暖山乡娃
——秦安县积极探索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教育周刊
2020年11月29日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曹立萍
山区孩子读书不用跑,老师“送教”到家门口。
这件新鲜事还要从秦安县陇城镇说起。陇城镇地处张家川、清水、秦安三县交界处,距离县城45公里,是秦安县最为偏远的一个乡镇。
与许多贫困山区一样,陇城镇存在着山区小学布点多、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山区教学点由于办学条件差,老师留不下来,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学生流失严重,逐渐成了‘空心校’,最后只能撤点并校。”秦安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秦安县乡村学校25人以下班级861个,5人以下班级396个。
如何改善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让山区孩子也能享受高质量教育资源?
“既然学生可以‘走读’,老师可不可以‘走教’呢?”2012年,在秦安县探索解决城乡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过程中,“走教”模式第一次被提出来。
经过3年多的调研论证,2015年,秦安县筹措资金2900多万元建成陇城教育园区,通过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开始试点“学生不动老师动”的园区化走教模式。
“‘走教’就是老师‘走’起来,让学生‘留’下来。”陇城教育园区主任王旭升解释,通过专车接送的方式,让集中居住在教学园区的老师为12个山区基础教学点的学生授课,在改善农村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同时,最大程度地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为确保‘送教’工作有序开展,陇城教育园区按照12个教学点不同的地理位置,划分4条‘走教’线路,覆盖陇城镇山区周边所有基础教学点。”王旭升说。
目前,陇城教育园区内共建成教职工住房144套,入住教师159人。其中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教师78名,音乐、体育、美术教师12名。
陇城中心小学语文教师董晓峰是第一批入住陇城教育园区的“走教”老师。
“2015年,陇城教育园区建成后,我花了两万元就搬进了现在这间8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并在这里结婚生子。”董晓峰说,居住条件的改善,让他定下心,更专注于教学工作。
然而,2011年董晓峰毕业分配至陇城镇徐东小学教学点时,他想的最多还是“离开”。“当时的徐东小学破败不堪,仅有几间教室,20多个学生,6个老师,每一个老师兼任一个年级语数外三门基础课。”董晓峰回忆说。
“要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把老师留下来。”王旭升介绍,通过建设教师统一居住的教学园区,极大地改善教师生活条件,稳住了乡村教师队伍,也吸引了更多年轻的教师参与“走教”。
今年28岁的王昕就是陇城教学园区2019年新引入的年轻教师。“每周二、周四是我固定送教时间。”王昕说,自从参与送教工作以来,山区孩子们在音乐课堂上表现出对外面世界和新鲜事物的渴望,让年轻的她深受感动。
(下转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