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报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3版:日报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05版:日报五版

06版:日报六版

07版:日报七版

08版:日报八版

返回 2020年12月08日

一个深度贫困村的深度变化

——探访秦安县王铺镇青林村“脱贫摘帽”背后的故事

天水日报      2020年12月08日     






  一场冬雪后,一层薄薄的白雪像巨大的羊毛毯子,覆盖在了大山深处。记者从秦安县城出发,沿着蜿蜒曲折的公路向西北方向行驶40多公里,来到了王铺镇青林村。只见一条条水泥道路像飘落在村中的玉带,镶嵌在整齐的村居和农田间;一排排红白相间的新居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醒目,给这座美丽的小山村增添了无限活力和生机……
  然而,谁能想到如此美丽的青林村,由于山大沟深、基础设施薄弱、没有致富产业、贫困发生率较高等原因,被认定为深度贫困村。贫穷,曾一度是这里最明显的标志。
  近年来,青林村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激发群众“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仅仅几年工夫,全村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55.17%下降为0,贫困户全部脱贫,在脱贫攻坚战中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变形记”。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
易地搬迁 搬出幸福新生活
一周年特别报道
发展产业 拓宽致富新渠道
  站在王铺梁上,寒风习习,几十栋二层小洋楼有序排列,蔚为壮观。
  “这里是32户建档立卡户的新家园,按照99平方米、78平方米、59平方米三种户型建设。该项目自2016年启动以来,村委会广泛征求了村民的意见,32户建档立卡户同意搬迁,目前都已经全部入住。”青林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帮扶工作队队长曹小兵侃侃而谈。
  青林村后湾组的陈全录是第一个搬进新居的。
  2018年,陈全录一家从后湾组搬到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他家有4口人,分到了99平方米的房子。这次搬迁,让他和乡亲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陈全录家里,炉火生得旺旺的,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着炉子聊天。说起这次搬迁,陈全录感慨万千:“如果没有实施异地扶贫搬迁,我们一家可能还在原来住的老房子里。那老房子是土坯房,我们住了20多年,结婚、生子都在那里,以为一直会这样过下去,没想到的是,前年我们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也搬进了幸福生活里……”
  安居,才能乐业。记者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巧遇了正在组织公益性岗位人员清扫垃圾的村监委主任陈国栋。好客的陈国栋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坐,边煮罐罐茶边介绍他搬到新居的新生活,还带着我们参观了他装修精致的小二楼,宽敞明亮的客厅,温馨紧凑的卧室,设施齐全的厨房……
  对于年近花甲的陈国栋来说,自从搬到新房,每天的生活过得充实而幸福。早晨起床再也不用去挑水,出了卧室门就是卫生间,手一动水就从水龙头哗啦啦地流出来,这样的生活让他觉得安然又自在。“祖辈们都没住过这么漂亮的房子,现在我赶上了,政策是真的好啊,解决了我们家的大问题。”一说起新房子,陈国栋高兴地合不拢嘴。陈国栋说,以前吃的是窖水,孩子上学、交通、医疗等都不方便。自从搬进了新房,家里的生活变化太大了,孩子们的精神面貌都和以前大不相同了,吃得好了,穿得好了,脸色比以前都好多了。
  搬出土坯房,住进安居房,展现在贫困户面前的是一片新天地。
  “搬迁是手段,让他们脱贫致富才是终极目的,我们只有用心、用情、用力多为贫困群众办实事,才能实现最终目的。”王铺镇人大主席胡小定说。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杨璟 文/图
  谈及近年来农村生活发生的变化,青林村的老百姓有着满满的幸福感。
  常年在外打工的陈全录每次回家总能看到村里的新变化。他回忆说:“原来的青林村农户收入有限,思想也很保守,配套设施几乎无从谈起,到了夜间漆黑一片,村内牲畜混养、柴草乱放、生活垃圾随处堆积,过路人都掩鼻而走。如今,我们村变了,不仅盖起了新房子,村子的整体面貌也焕然一新,跟以前相比,村容村貌那可是大变样。”
  青林村监委会主任陈国栋负责村里垃圾的清扫工作。每隔两天,陈国栋都要带着公益性岗位人员清运村里的垃圾。他告诉记者:“村上对公益性岗位人员工作岗位进行了划分,有清扫道路的,有管理柴草堆放的,现在村民们自觉性提高了,村上环境卫生治理工作压力相比之前要轻松一些。”
  通过大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青林村人居环境大力改善。私搭乱建、垃圾乱扔、杂物乱堆、残垣断壁可见等问题得到有效整治,以前随处可见的生活垃圾和牲畜粪便成了过去式,村间道路硬化了,村内环境净化了,村容村貌美化了,群众生活越来越好了。每天夜晚村子里明亮的路灯,既照亮了美丽村庄,也点亮了群众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前进之路。
  记者了解到,自今年3月以来,青林村聚焦制约发展短板问题,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实施小巷道硬化25000平方米,新建产业路5.5公里,新硬化村组道路2.9公里,硬化广场2700平方米,新建生态公园1处,新建公共厕所1处,生活用电100%保障,4G网络全覆盖,实现了村通互联网。
  脱贫攻坚,给青林村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产业兴了,基础设施完善了,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今年11月,青林村成功“摘帽”,退出了贫困村序列。
  “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现在我们要全力抓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绿化美化等工作,村民们的劲头都很足,等明年春夏时节,这里将会是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亮点。”村党支部书记张佰仲言语间充满了自信。
环境整治 让山村焕发新气象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发展产业才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贫困村只有通过发展产业,才能永久脱贫。
  青林村有耕地1550亩,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小麦、洋芋、胡麻、玉米为主。传统、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导致农业效益低下,村里绝大多数青壮年都选择外出打工,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仅为3750元。
  绵延的大山犹如道道屏障,贫困赶不走,小康进不来。青林村驻村第一书记曹小兵和村委会成员深知,只有找准产业发展的路子才能拔掉穷根。
  曹小兵告诉记者,摘掉深度贫困的帽子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致富路。青林村群众最大的本钱是土地,要让青林村的群众从土地中获得更多效益,转方式、调结构,发展增收产业势在必行。
   青林村根据当地气候、海拔等自然条件,对村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除了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花椒、洋芋产业以外,还开展皇竹草青贮饲料种植加工项目,确保当年有收入,达到长期稳定增收的目标。
  青林村党支部书记张佰仲介绍,皇竹草是一种高产、优质的新型高蛋白牧草,具有适应性强、产量高、利用期长等特点,每年可收割6—8次。
  对于这一致富产业,今年5月刚刚成立的秦安县润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抢抓先机,在青林村搞起了试点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张满胜告诉记者:“皇竹草生命力旺盛,植株一般有2米多高。我们在青林村第一年试点种植皇竹草500亩,亩产大约11吨左右,预计每亩收入在3000元以上,切实增加了贫困户收入。”
  通过试点种植,皇竹草由于成本低、风险小、效益明显,得到了广大村民的认可。
  “现在有好多周边村民都到合作社来学习,打算种植皇竹草,麦积、甘谷、秦州等县区的养殖户都来村里订购皇竹草,根本不愁销路。明年,我还打算继续扩大规模呢。”张满胜说。
  如今在青林村,几乎每家每户都种上了皇竹草,这些草成了当地村民致富的“摇钱草”。
  除了发展种植皇竹草之外,青林村还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培育壮大发展马铃薯产业和花椒产业,种植马铃薯近300亩,种植花椒300多亩。
  王铺镇人大主席胡小定告诉记者,发展扶贫产业,只有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才能最大限度让贫困户参与进来,转动脑子,迈开步子。虽然目前青林村大多产业项目“小荷才露尖尖角”,但却给当地的群众换了个脱贫的“灵脑子”,引领他们将来走出致富的“好路子”。

搬进新居的村民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