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报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3版:日报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05版:日报五版

06版:日报六版

07版:日报七版

08版:日报八版

返回 2020年12月08日

吟 诵 诗 韵 □ 王玉

天水日报      2020年12月08日     



  现代人将创作诗歌称为写诗,其动词是“写”,即提笔创作之意。在当今的语文课堂,学生最头疼的莫过于写作文和鉴赏古诗文,同时,学生又常存疑问,为何古人能出口成诗,且平仄押韵朗朗上口?那是因为古代诗歌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这种读有旋律有节奏,而且长短高低有规矩,古人称之为“吟”,叶圣陶先生称之为“吟诵”。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记录了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的生活面貌,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更有大量反映劳动、打猎、恋爱、婚姻等生活的民歌。他们的诞生皆是以口以歌的方式。既是歌,便有了节拍和押韵,有了声律和曲调。“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古人甚至认为,不讲求声律便不可言诗言文。
  无怪乎今人读古诗文如读天书,没有遵循古人的创作之法,仅以鉴赏现代诗文的方法鉴赏古诗文,又怎能通其要害,得其要领?因此,想要真正走进古诗文,不懂吟诵,怕是有碍。
  吟诵是古代的基本教学方法,是古人学习的基本活动。吟诵古诗文,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国古典诗歌无论是古体还是近体,都是很讲究声律的。初次接触一篇古诗文,应首先掌握其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桐城派大师姚鼐就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诗、古文各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总为门外汉耳。”
  古诗文是声音的艺术,它是先吟后写的,是用声音创作的。览读唐诗,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句子“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病减诗仍拙,吟多意有馀”“我爱霓裳君合知,发于歌咏形于诗”,甚至于“日夜秉笔吟”反复推敲而成苦吟派:“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朝吟复暮吟,只此望知音”“四海无寸土,一生惟苦吟”“生应无辍日,死是不吟时”“万事不关心,终朝但苦吟”,难怪乎苦吟派代表贾岛涕泪而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了。苦思琢磨寻觅最能传达心声的一字一词一句,托声而吟,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寻声律而定墨,再提笔写就,这便使“吟”着创作修改和“写”着创作修改在初衷上有了很大不同。“写”重点在推敲字词意境神韵,“吟”则更多考虑声音含义。
  对于古诗文来说,最有含义的读音是韵,不同的韵有不同的情绪特征。韵分开口韵和闭口韵,开口韵开朗,闭口韵收敛。一般说来,韵字开口度越大者,越容易表现昂扬之情;开口度小、音阻大者,则易与凄婉之情吻合。平声韵合于慷慨之意,仄声韵合于悲抑之情。长是延展,高是强调,短是决绝,低是感慨,快是气势,慢是回味。作者用什么样的韵脚,对诗的情感基调影响较大。吟诵时,不应仅凭主观理解,要充分尊重古诗音韵的搭配规律,注意字音所蕴含的感情色彩。
  吟诵《静夜思》时,其韵脚是开口韵ang,开口韵是开阔开朗的,“床前明月光”,在黑漆漆没有电灯的古代夜晚,朗朗明月分外亮堂,看到月亮的李白情绪高昂,很高兴,声调向上。“疑是地上霜”,月光洒下,一片开阔,时已秋至,天已霜冷,背景越开阔,人物越孤冷,声调向下。“举头望明月”,此时再抬头望月,心如五味瓶,愁肠百结,入声字结尾,立刻顿住,似有千言万语无法倾吐,声调曲折跌宕。“低头思故乡”,声调归于平静,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古人离家如同现在的失联,音讯难寻。既然漂泊多苦楚,李白又为何不归家呢?《静夜思》中的孤独思乡好理解,开阔与平静又作何解呢?联系李白生平可知,李白不归家是因为他要抓住一切机会实现济世安民的理想,这是古代文人的职业使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
  古代文人作诗的目的既是修身,更是教化。以诗化人,以文化人,教育自己,教化他人。文人作诗首先是教育而不是艺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当众里寻他千百度而不得时,不如回归传统,吟诵古诗文,想必会有欣喜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