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报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3版:日报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05版:日报五版

07版:日报七版

08版:日报八版

返回 2020年12月11日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天水日报      2020年12月11日     
  万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因此,“十四五”时期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建设是其重点任务。通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我国乡村振兴发展。
  一、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加快乡村道路、安全饮水以及电力、水利、能源、通讯、物流、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其次,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扎实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不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面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实现村庄环境基本整洁有序。建立长效机制,引导农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管理和运营好农村垃圾、污水、厕所等设施设备,真正让群众用得好、长受益。
  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首先,加大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等社会事业经费向农村倾斜,补齐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体基本公共教育和基本医疗服务的短板,让农村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教育,让农村群众真正摆脱因病致贫。
  其次,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统筹并轨,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特别是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
  再次,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实现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制度,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
  三、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首先,增强村民自治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通过引导农村基层组织、社会组织和村民个人有序参与农村发展事务,提升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村民自治应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社会各类人才、新乡贤等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其次,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运用法治方式和法治手段解决农村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推进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引导群众自觉守法用法,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建立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再次,发挥德治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在农村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集体意识、法治精神和民主氛围。繁荣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立道德讲堂、文化礼堂等阵地,引导人们讲道德、守道德。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涵养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鼓励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其次,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专业技能人才等,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再次,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建立城乡、区域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作者系《天水行政学院学报》编辑室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