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引领乘风破浪接续奋进扬帆远航
天水日报
2021年02月02日

五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过去的五年,注定将在武山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将在脱贫攻坚这项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民生工程当中谱写出壮丽的武山篇章。
这五年,作为曾经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六盘山特困片区县,武山县于2018年率先在全市整县脱贫摘帽,在当年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和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考核中均被评为“好”的等次;2019年全县贫困村全部退出,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20年全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顺利通过国家考核验收。
这五年,是全县经济发展最优、社会影响最好、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全县累计减贫5.91万人,“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全部清零!行政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危房问题全部清零,农村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全县适龄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无失学辍学,高考二本上线率连续三年位居全市前列。五年来,全县产业优势更加凸显,县域经济持续壮大;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生态建设卓有成效,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经济发展活力增强;民生保障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2020年,预计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4.2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4倍,年均增长6.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1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56倍,年均增长9.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亿元,是“十二五”末的2.62倍,年均增长2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5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47倍,年均增长8%。财政收支分别达到8.8亿元和39.3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95倍和1.7倍,年均增长14.3%和11.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9059元和9526元,是“十二五”末的1.47倍和1.53倍,年均增长8%和8.9%。
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靠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靠的是武山上下全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和指示精神的有力实践,靠的是武山县委县政府解放思想、执政为民的工作理念;靠的是提振精气神、为民敢担当的使命意识;靠的是加油干、快发展的拼搏精神,靠的是50万武山儿女的上下一心,艰苦奋斗;更靠的是长征精神、“东梁渠”革命创业等武山精神在新时代“扶志扶智”当中激发出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1935年9月至1936年10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徐向前、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主力部队先后三次经过武山,在先后驻扎转战的50多天时间里,他们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史,也给武山人民留下了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
1956年,武山人民在缺钱、缺粮、缺水、劳动力不足等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历时3年,建成了全国首个引水上山工程,把聂河水直接引上了1900多米的高山,解决了武山县洛门、温泉等乡镇2.6万人的生活饮水,也为武山县发展蔬菜产业打下坚实基础,更为武山人民留下了克服万难、敢为人先的东梁渠革命创业精神。
进入新时代,武山县委、县政府继承和发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克服万难、敢为人先的东梁渠精神,实践和创新出攻坚克难、拼搏奋进的脱贫攻坚精神。正是在武山精神的鼓舞下,武山各级干部群众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脚踏实地,奋力拼搏,创造出了脱贫攻坚的“武山经验”、项目建设的“武山速度”、教育发展的“武山实践”、民生保障的“武山温度”。
如今,在武山这片红色热土上,红军长征播撒下的革命火种,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由颗颗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栉风沐雨,生长旺盛,成为了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镶嵌在东梁渠渠首石崖上的“高山低头 河水让路”熠熠生辉,依然在激励着武山人民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稳健地走在小康路上。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站在“十四五”开局的新长征路上,这种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武山精神”必将引领武山乘风波浪,扬帆远航,谱写出新时代武山改革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