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的武山经验
天水日报
2021年02月02日
即使是冬日,武山县的农村也是极美的。
一条条平整的水泥路直通农家,百姓出行方便快捷;一个个新农村屹然而立,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一片片产业田肥沃高产,村民的钱袋子鼓了又鼓;一个个文化广场干净宽敞,村民们舞起秧歌欢快自在……这一幅幅农村新画卷,正是武山县脱贫攻坚结出的累累硕果。
近年来,武山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底线任务,举全县之力,以敢死拼命的精神、争分夺秒的劲头和“贫困不除、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全力以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促脱贫,让千百年来困扰武山的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率先“摘帽” 武山脱贫为什么行
不等不靠 产业创出致富路
从露天种植到大棚种植,从小规模试种到连片种植……作为武山县最早种植韭菜并取得成功的村庄,城关镇清池村走出了一条产业强村、产业致富之路。清池村的韭菜种植面积近1000亩,户均种植2亩左右,靠着种植韭菜,人均年收入达到1.3万多元,老百姓已经步入了小康生活。
武山县是“中国韭菜之乡”,而清池村是远近闻名的韭菜种植专业村。近年来,清池村以合作社带贫的方式,着力打造韭菜种植示范村,实现土地集约化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让韭菜成了清池村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
近日正是清池韭菜收割季节,记者闻名而去,在1月30日,见到了韭菜丰收、农户和客商买卖的盛景。“和清池村打了20年的交道,有不计其数的韭菜经我之手销往各地,这次来打算拉50吨,分销完了再来。”来自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客商牟永忠说,武山蔬菜品质好,价格合理,很受客户欢迎。
时下,在清池村最抢眼的莫过于一座座新型标准化蔬菜大棚,最养眼的莫过于一畦畦青翠新鲜的韭菜。去年,该村生产韭菜500吨左右,最后一户建档立卡户靠着韭菜产业脱贫摘帽,是韭菜产业给其铺出了一条致富路……
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在脱贫攻坚中,武山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坚定不移走好“产业路”,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贫困群众“造血功能”,探索出一条具有武山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子,下足功夫帮助贫困群众“改穷业”——
打好“特色牌”,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信息化管理、企业化运作理念,武山县立足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形成“户户增收有项目、人人脱贫有门路”的扶贫格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蔬菜、劳务、中药材、畜牧、果品等特色富民产业和“五小”产业,形成了“蔬菜主导、多业并举”的富民产业体系。加快推进蔬菜首位产业做大做强,健全完善蔬菜储藏、冷链物流和精深加工等全产业链体系,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总产量132万吨,产值24.5亿元;针对贫困面较大的浅山干旱山区,武山县财政连续5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以上奖补资金,扶持群众发展豆角、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年均种植分别达5万亩以上,豆角亩均收入超过5000元,被群众亲切地称为“金豆角”;发展优质林果13万亩,扶持5843户贫困户发展畜牧养殖,全县畜禽养殖总量达到169万头(只),实现了有意愿的群众发展产业全覆盖。
唱好“融合戏”,不断拓展乡村旅游、电商扶贫等新业态,基本实现了“县有主导产业、村有致富项目、户有增收门路”的目标。围绕补齐脱贫短板和延长产业链条,谋划实施建成了蔬菜科技示范园区、洛门蔬菜批发市场、兴农果蔬5万吨冷链物流等一批冷链延链项目,建成产地果蔬保鲜库16座、蔬菜产地市场68个;招商实施了天津中科云健康农产品精深加工、唐人神100万头生猪绿色养殖全产业链项目等一批现代农业产业项目,建设了陇浆源酸菜加工厂、小榆树水果玉米加工厂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投资2.04亿元建成了总装机容量23.7兆瓦的光伏扶贫电站,带动3601户贫困群众户均年增收3700元以上,156个贫困村村均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9万元以上,光伏扶贫为成为群众增收的“阳光存折”,为农村创新创业开辟新天地。
扶好“小农户”,做到“缺什么就帮什么”。缺资金,安排到户产业扶贫资金8098万元,入股57家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全县7639户贫困户年均增收600—2000元;缺带动,创新实施了水果玉米产业扶贫项目,带动2000名入股群众年均增收4000元;缺岗位,大力推进就业扶贫,累计培训劳动力5.08万人,年均输转10万人以上,创收超过20亿元。扶持创办扶贫车间23个,带动400多名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在344个行政村设置各类服务性岗位5735名,形成了组织劳务输出转移就业、建设扶贫车间就近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就业的多元就业格局。
“雨露计划”全面开展、消费扶贫多点开花……一项项实实在在的举措,点亮了无数群众的脱贫致富梦,更成了武山脱贫“不等不靠”的最生动诠释。
脚踏实地 民生雨露润心田
接近年关,武山县龙台镇董庄村年味渐浓。1月30日下午,明媚的阳光洒满一幢幢装修精致的砖瓦房,平坦水泥路边的太阳能路灯上挂起的串串大红灯笼给万物萧条的冬日添彩不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广场等一应俱全,这里是董庄村村民生态移民搬迁的新家,也是幸福的起点。
今年年初,于2015年脱贫的建档立卡户王生富把一辆价值6万多元的小轿车开进了村,这是他脱贫后的众多喜事之一。“前几年,在政策的帮扶下,我家住进了新农村,近两年,我趁着发展‘五小产业’的机会,开了个小卖铺由妻子照看,家里的开销有保障。我主要负责外出务工,一年收入好几万元,大多都存了下来。”王生富说,买车是他今年的目标,接下来还要攒钱在县城买楼房。
对王生富来说,住进新房是幸福的开始,买楼房是又一个幸福目标。为了让幸福感长久留在搬迁群众的心中,武山县在“十三五”期间投资4.33亿元新建安置点23个,累计搬迁贫困户1465户7155人,实现了让搬迁群众可以就地就近上学、就医。通过在扶贫车间务工、参与小区物业管理等方式实现稳定就业,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让贫困户有了温暖的家。与此同时,完成危房改造10480户,农村C、D级危房全部消除,特别是投入3000多万元为1019户无能力建房的特殊困难群众兜底建房,使农户住房条件彻底改善。
武山承诺:在小康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武山更加坚信,要实现同步全面小康,不能仅仅体现在经济数据上,更要体现在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上。为此,武山县坚持民生优先,认真办好民生实事,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切的住房、安全饮水、用电、出行、上学、就医、养老等突出民生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多年来,武山县全力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始终把水、电、路、房、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保障作为加快脱贫步伐的重要抓手,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户户自来水、家家无危房”和自然村通动力电、4G网络全覆盖,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累计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55处,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22处,铺设各类管线2.86万公里,解决了344个行政村1053个自然村的安全饮水问题,农村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供水质量全面提升;累计投入资金5.13亿元,建成各类通村硬化(砂化)路2250公里,硬化村内巷道112万平方米,建立了畅通全县、覆盖各乡(镇)、通达各村、硬化入户的道路体系,率先在全省实现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全覆盖;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卫生户厕达到5.62万座,行政村卫生公厕实现全覆盖,绿化村庄344个,拆除“空心房”9566户,实施了洛门、鸳鸯、滩歌等5个镇村污水处理站,龙台、杨河等7个垃圾焚烧站和6个转运站,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多年来,武山县实现教育、健康、住房等基本保障。严格落实“两线三级”控辍保学责任制,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全部清零;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2015年以来,累计资助464979人次,落实资助资金26442万元;募集社会资金近1200万元,成立两个助学基金会,累计资助贫困学生1300多人次,帮助贫困学子“梦想照进现实”;投资9亿多元,实施教育项目704个,新改建校舍29.4万平方米、幼儿园139所,1500人以上的行政村幼儿园实现全覆盖,教育教学条件显著改善;加大教师培训培养力度,为乡村学校补充教师2116人,乡村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所有行政村均建有标准化卫生室,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应签尽签。全面推行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报服务,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让贫困群众看病“底气十足”。
如今的武山县是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中国韭菜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武术之乡”、“玉器之乡”,脱贫攻坚战的完美收官让这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美,有着宝贵的红色资源和深厚的革命传统的城市熠熠生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不能乱,更不能停。过去的武山,每一项扶贫政策都在为实现脱贫攻坚蓄积力量;今天的武山,每一个人都在为美好的新生活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步履铿锵,共赴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