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建设的武山速度
天水日报
2021年02月02日
重大项目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十三五”以来,武山县在项目建设方面可谓硕果累累,一个个项目落地开工,一条条生产线建成投入使用,一组组数据鲜活而生动,重点项目建设高歌猛进,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全新动力。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武山县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项目工作推进,围绕“保障服务、资金筹措、精准调度、谋划储备”等四大方面持续发力,实施了一系列“促投资、稳增长、保目标”的有效措施,项目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县累计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资金32.8亿元,实施各类投资项目553个,总投资510.8亿元。在全市重大项目建设观摩检查中,武山县项目建设工作连续三年受到市政府的肯定和表扬,创造了项目建设的“武山速度”“武山模式”“武山现象”。
保障服务到位 创造项目建设“武山速度”
唐人神集团武山年产100万头生猪绿色养殖全产业链项目是省列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也是武山县着眼发展“十大生态产业”谋划实施的重点农业产业项目。总投资25.1亿元,包括生猪养殖、屠宰和饲料加工、肉制品加工,各子项目能够有效将种植、养殖、加工环节嵌入全产业链,对构建现代循环农业产业体系意义重大。
促成这一重大项目成功落地武山,武山县委、县政府以及有关部门仅用了3个月时间。
洛门镇邓湾村扩繁场为该全产业链项目的子项目,规划建设用地714.8亩,设计存栏种母猪1.5万头,年出栏仔猪26万头,于2020年4月开工建设。1月30日,记者在该项目建设现场看到,一栋栋建成的猪舍、以及配台设备已全部建成。洛门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赵松告诉记者,扩繁场建设项目12月底完工,现已达到进厂入住条件。
武山县发展和改革局项目前期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康亮亮告诉记者,“十三五”期间,武山县始终坚持把加快项目建设作为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围绕用地供应、审批服务、要素保障三个核心方面精心做好保障服务,全力以赴协调解决项目实施推进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千方百计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该项目从谋划到实施,我县高度重视每个环节的推进,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赴湖南株洲唐人神集团总部进行对接洽谈,全力促成项目落地。”康亮亮说,推进过程中,该县始终秉持“客商带着投资来,剩下的事情我们办”的招商理念,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主动代办各类前期手续,帮助解决具体困难问题,用心用情做好服务保障,在项目报批、证照办理等方面开辟了“绿色通道”,主动到省市部门汇报衔接,解决用地用电保障、道路配套和供水等方面的问题,以最优质的服务和最大的诚意,全力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康亮亮表示,项目建成后,年产42万吨的饲料加工可通过订单收购模式,大量吸纳本地的玉米等作物,带动种植业发展。为了拉长产业链条,武山县依托该项目,谋划实施了总投资1330万元的年产5万吨有机肥生产线、总投资3000万元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以及洗消中心、物流中心等配套项目,正在积极争取10万吨国家级冻肉储备项目。围绕西部乡镇4个养殖场,规划建设唐人神万亩循环农业产业园,带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各环节预计可提供直接就业岗位4300多个,间接带动近万人就业增收。同时,该县通过PPP模式,与大禹节水集团、重庆金地燃气集团合作,建设了西梁灌区高效节水灌溉、农业采摘观光基地等项目,努力把西梁区域打造成循环农业发展的核心示范区。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将畜禽粪污消纳与大南河蔬菜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畜禽粪污还田利用,进一步提升大南河流域蔬菜、果品品质。
因保障服务工作到位,全县项目建设呈现出开工多、建设快、效益优的良好局面,县城集中供热(西关热源厂)项目,从立项到建成投用仅用了6个月时间,实现了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当年启动,当年建成,当年投用。唐人神集团100万头生猪绿色养殖马寨子场,从开工到投产仅用了120多天,创造了项目建设的“武山速度”。
理念转变到位 建立多元化融资的“武山模式”
平坦舒适的路面、清晰醒目的标线,这是省级225线杨家岘至武山县城公路改建工程竣工后的面貌。
该工程是省列“十三五”路网重点建设项目,是武山县城的北出口通道,是连接武山和陇西、通渭及会宁等周边县区对外联络的重要经济要道。项目全长16.06公里,行车道宽7.0米,于2020年10月通过了项目交工验收,完成建设投资8400万元,资金来源为银行贷款。武山县交通局工作人员陈正洲告诉记者,该项目的建成通车,有效改善了沿线城关、榆盘2镇群众的出行条件,对支持沿线经济发展、支撑扶贫攻坚行动、完善路网结构、提升道路服务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康亮亮表示,全县积极适应投融资体制变化,及时转变项目融资理念,围绕政府投资、招商引资和PPP三个方面做好项目资金筹措。一是大力争取政府投资。坚持把项目争取工作列入全县年度目标责任管理,制定了考核奖惩办法,增强带动了各部门各单位争取项目动力和信心。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定期到省市汇报情况,抓住一个项目“紧盯不放”。2020年全年争取到国家和省级项目资金4.5亿元,债券资金4.46亿元。二是主动招商引资。突出小分队招商,先后赴北京、山东、浙江、江苏、湖南、四川、天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招商洽谈,与天津中科云健康有限公司、福建华电集团、广东通用医药集团、浙江日昌升集团、北京中勘天成有限公司、江苏能电科技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成功合作,总投资25.1亿元的唐人神集团武山年产100万头生猪绿色养殖全产业链、总投资15亿元的北京中勘天成有限公司武山耕地提质改造(旱地改水稻地)等一批招商项目启动实施,总投资10亿元的浙江日昌升集团武山年产3000万吨高端骨石料生产项目完成矿权拍挂一批招商项目即将开工建设。三是深入实施PPP项目。把深入实施PPP项目作为破解项目融资难题的重要举措,落实了教育、卫生、污水处理等一批民生大事。2020年,全县启动实施了5个全县PPP重点项目,总投资19.4亿元,撬动近20亿元的民间投资,为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发挥重要作用。
“十三五”期间,武山县通过及时转变理念,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建立了重点项目多元化融资的“武山模式”。
工作机制到位 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武山现象”
走进武山县兴农5万吨冷链物流园里,只见工人们井然有序地开展包装、打包、装车等各项工作。
该物流园是武山县近年来实施的规模最大的冷链物流工程,也是武山县委、县政府全力打造陇东南区域性物流中心的一项重点工程。
据该物流园负责人康少彤介绍,该物流园总投资3.6亿元,总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有5万吨果蔬保鲜库4座、周转筐及贮藏箱生产线一条、1600平方米包装车间一座、1300平方米库房一座、2.36万平方米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中心一处、2500平方米办公用房一座,年加工能力1.2万吨全自动果蔬处理生产线1条。
“该冷链物流园于2018年4月开工建设,2019年6月1号、2号果蔬保鲜库已开始运营,年流转果蔬近3万吨,收入3000万元左右,平时有务工人员在百人以上,均是来自临近工业园区周边村庄的村民。”康少彤说,该冷链物流园的运营,极大地改善了全县库容需求,带动县内包装、运输、劳务等相关产业的兴起与发展,提高蔬菜生产、加工、包装、贮运能力,延长蔬菜产业链条,实现产品转化增值,形成产、贮、运、销、加工为一体的产业营销格局,切实增加群众收入,助力脱贫攻坚,提升县域经济水平。
项目落地运营良好,群众就业促增收,行走在冷链物流园里,处处彰显着现代农业的蓬勃魅力。
“十三五”期间,武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和项目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优化完善工作机制,项目建设效益不断凸显。康亮亮表示,近年来,坚持党政齐抓共管,科学研判形势,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定期研究经济形势、部署经济工作,全县各部门加大力度招引龙头企业,形成了“党委把舵定向、政府统筹调度、部门主抓推进”的经济调度机制,凝聚了党政齐心、上下合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其次,持续实行县四大组织领导包抓责任制度,严格执行项目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对年度重点项目实行四大组织领导包抓制,形成了“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班人马、一抓到底”的“四个一”工作推进模式,通过项目清单管理、问题交办、现场办公、督查问效、联审联批等“项目五制”措施,确保了项目建设、资金争取、项目储备等工作责任落实和任务完成。围绕“两新一重”“十大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该县在蔬菜产业深度开发、文化旅游、流域生态治理、新能源开发等方面精心谋划储备了一批质量高、效益好的带动性项目,为全县高质量发展夯基础、积后劲,并扎实做好前期工作。通过“久久为功”和持续努力和多年的艰苦奋斗,武山县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2020年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实现“一路红”,形成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武山现象”。
一批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武山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