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提质扩容的武山实践
天水日报
2021年02月02日
教育从来都是与文明发展进步形影相随的。武山,人文荟萃,文化盛行,新时代教育公平的阳光普照着这方热土。“十三五”期间,武山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紧盯质量和均衡两条主线,不断深化改革,破解教育难题,教育发展能力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教育公平不断推进、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改善办学条件 支撑教育均衡发展
投资3.93亿,建设期限2年,占地206亩,满足6000名学生需求……这是武山县一中整体迁建项目所显示的数据。“这是县委、县政府基于进一步优化县域教育布局、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全力改善办学条件、有效缓解高中教育压力而做出的重大决定,将有力推动全县高中教育高质量的发展。”武山县一中校党委委员、新校区建设办公室主任郭双武说,“这所学校从建设规模、设计水平到硬件配备都是一流的。”
距县城22公里的滩歌初级中学,始建于1906年,是一座百年老校,由于年久失修,教学设施落后,2012年,武山县新征土地斥资3000多万元将该校进行整体迁建,2015年8月完成搬迁。目前学校占地48.86亩,校舍建筑面积17117平方米,现有在校学生1171人。鸳鸯镇中心小学是一所有近90年历史的老校,2015年起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全面改造项目”后,政府划拔用地20多亩建设新校区,2018年8月,新校区建成,彻底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基本实现现代化。桦林镇天局小学之前由于年久失修,教学设施落后,生源逐年减少,武山县于2018年投入项目资金215万元重新修建了教学楼,强化了基础设施,让桦林镇天局小学改头换面,重新焕发了生机。
近年来,武山县不断加大教育发展经费投入,教育经费占全县生产总值比例稳定保持在4%以上,确保了全县各级各类教育的稳步发展。五年来,武山县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3.44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近50万平方米,实现了有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义务教育学校D级危房全部消除,133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达到标准化办学条件,对所有乡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进行了一轮次的提升改造,“土旧平”的办学历史一去不复返,高效融合的现代化课堂全覆盖,全县办学条件得到历史性改善,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学校建筑成为了城乡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武山县133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标准化,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镇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问题得到缓解,实现了“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学前教育免保教费、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资助政策、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等覆盖大中小学幼儿园的资助政策全面落实,五年来累计落实资助资金23988万元,惠及学生41.99万人次,因贫失学辍学问题彻底解决。
加强师资建设 筑牢立教之本
武山县始终把教师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不断通过师德师风培育、业务培养培训,以及招考引进、交流调配和强化管理等举措,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县师资队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得到明显提升。建立了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师德师风建设月”、新学期开学前集中学习教育、师德师风定期考核、教师集体宣誓和退休教师荣退仪式,已成为每年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常规动作。2020年加大教师补充力度,通过招考、人才引进等方式补充教师292人,招聘合同制教师180人,转正县请代课教师82名,有效缓解了教师紧缺的问题。
近五年,武山县通过人才引进、特岗计划、事业单位招考等机制,累计补充教师1491名,教师紧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同时,通过实施教师全员培训工程,累计培训教师6.26万人次,教师专业能力得到了空前提升。有效缓解了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积极实施五年一轮的教师培训计划,通过国培、省培、市培、县培、校培五级培训累计培训290批次4.19万人次,管理人员和学科教师培训相结合,坚持开展“走出去、请进来”、优质课评选、师带徒等研训一体的活动,创新开展“优势互学互促”跟岗培训,中小学教师能力的有效持续提升。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教育大发展
2020年是武山县教育的“丰收年”,全县高考二本上线人数达到2470人,武山一中两名学生分别被清华、北大录取。全县共有138名学生成功考进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985、211全国名校。
“十三五”末期,全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55%,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了93.8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3.21%以上,2020年,初中毕业生升入中等职业学校2516人(其中县内中职学校1216人,县外中职学校1300人),升入普通高中3891人,职普比例达到4:6,基本实现规划目标(职普比到2020年达到4.5:5.5)。县职校规模由2015年的1717人增加到2020年的2376人,增加了659人,增幅38.4%。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6.6%以上,超额完成了规划目标。社区教育按期启动,成立了武山县社区教育学院。全县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三级课程全面落实,学生德智体体美劳全面发展,体育艺术教育明显加强。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得到遏制,特殊教育学生教育质量得到保障,义务教育学生学业水平稳步提高,
武山县紧盯义务教育有保障这一目标,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一方面靠实控辍保学“双线三级”目标责任,积极实施关爱工程,通过“一对一”师生帮扶、教师“大走访”、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等方式,实现了全县控辍保学全面清零工作目标。另一方面全面落实各类资助政策,近五年,累计落实各类资助资金3.86亿元,惠及学生72万人次,为2.74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1.61亿元,并通过圆梦助学基金会、文雅爱心等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接受社会捐款1000多万元,为9757名困难家庭学生发放助学金725万元,实现了所有建档立卡户学生资助全覆盖,确保“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建立联盟 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近年来,武山县积极探索联盟办学模式,县内各中小学幼儿园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广泛建立了联盟体,结盟学校达137所;五所高中阶段学校、城关三小、蓼阳初中等相当一部分义务教育学校还与成都七中、宝地一中、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福建同安实验学校、陇西二中、逸夫中学等省内外名校建立了联盟关系。各联盟校坚持在“管理互通、研训联动、质量同进、文化共建、项目合作”等方面广泛深入交流合作,有力推进了城乡学校、强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步提升。
武山县一中近年来坚持“德育为主、健康第一、张扬个性、全面促进内涵发展”的理念,狠抓学风、教风、校风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师资水平。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近年来引进了一批优秀教师,同时为了让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学校长期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选派部分班子成员、年级主任和备课组长到河北衡水中学等学校考察学习,同时与成都七中等学校开展长效性联考,横向对比发现问题,寻找差距,弥补不足,有力促进学校整体发展。
“十三五”期间,武山县中小学及教学点互联网接通率达到95.6%以上,义务教育学校所有班级实现了“班班通”设备全覆盖,网络资源覆盖面93.2%,中小学教师及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率达到93.7%,学生开通率达到94.1%,学校虚拟公共服务平台开通使用率达到60.8%。
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培养的人才将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力军,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强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的教育远景规划。面对教育现代化的新任务、新要求,武山县还存在办学条件短板、教师能力有待提升、职业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中小学办学活力不足等诸多现实问题。
在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该县将紧紧围绕实现2035教育远景目标,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教育体系,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武山人民。
国之大者,教育为本。新征程,新起点,在举国上下砥砺前行的新时代,武山县委、县政府将带领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维护教育公平和促进教育均衡为主线,深化改革,破解难题,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优化教育结构,提升内涵实力,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加快推进武山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