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保障的武山温度
天水日报
2021年02月02日
全县累计投入资金46.9亿元,用于保障改善民生、措办为民实事。累计下拨民政救助资金9.95亿元,直接、间接服务的民政对象6万多人。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16万人,新建保障性住房9.97万平方米。
相继建成了县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公建民营养老院和非盈利性养老机构各1家,设立床位170张;建成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9处,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142处。
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3.44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近50万平方米,133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达到标准化办学条件……
一组组数据,一份份暖心的民生“成绩单”,见证着武山县民生事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也切实让群众感受到了武山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温度”、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质感”。
“十三五”期间,武山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为民宗旨,持之以恒加大民生投入,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最重要的位置,持续在教育、养老、社会保障等方面发力,书写了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老有所养 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成
1月30日中午14:30,在武山县爱康医养中心的活动室里,十几位老人午休之后,正在护士的陪同下自由活动。他们有的躺在按摩椅上看着电视,有的喝着护士刚给煮的罐罐茶。
64岁的吕天得是武山县沿安乡南山村人,一个月前,作为农村特困人员,没有子女的他被送到爱康医养中心。看见记者举起相机对着他拍照,吕天得面带笑容,朝记者竖着大拇指,用含混不清的语言说了一连串的话。在护士王艳丽的“翻译”下,记者才弄明白,他说:“这里好,比家里好,吃得好、住得好、心情好。过几天侄子接我回家过年,过完年我还要回这里生活。”
老有所养,民生之依。“十三五”时期,武山县不断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为民情怀一以贯之,民生的幸福底色清晰明朗。
五年来,武山县的养老设施网络逐步健全。全县初步建立起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养老服务设施。建成了县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敬老院)、公建民营养老院和非盈利性养老机构(武山县爱康医养中心)各1家,设立床位170张。建成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9处,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142处,养老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依托县福利服务中心“百院万床”改造提升等项目,大力实施县、乡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改造提升工程。全县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现有护理床位27张,护理床位占比58%,初、中级养老护理员60名,政府购买服务岗位护理人员18名,供养老人在生活、就医、康复健身、文化娱乐等方面更加有保障。
与此同时,农村特困供养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各乡镇建立了走访探视制度,及时掌握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生活状况,解决其生活困难。对日常生活能够自理、亲属可以监护照料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完善定期走访探视制度,靠实监护人责任,确保照料服务落实到位。对丧失自理能力、亲属不愿承担监护照料责任或无履行监护照料能力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统筹使用照料护理补贴,积极推行“物质救助+服务保障”救助模式,由农村妇女、公益性岗位等社会力量提供照料护理服务,有集中供养意愿的动员引导其到养老机构集中供养,下大力气解决因关爱服务不到位引发的视觉贫困问题,目前全县养老机构和精神残疾老人托养中心集中供养(托养)特困对象139人。
扶贫解困 共享发展红利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过程中,市委、市政府牵挂着那些生活还有难处的群众,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
连日来,武山县民政局全力开展“寒冬送温暖”活动,对全县15个乡镇的困难群众进行摸底排查、精准到户到人救助,让困难群众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据统计,今冬截至2020年12月底,武山县已拿出374.26万元,为全县分散特困供养人员采购过冬衣物、被褥等物资1700套,采购燃煤1700吨,由供货商将衣服、燃煤等“一站式”配送到乡镇和农户,确保各类特殊困难群体安全温暖过冬。
这仅仅是武山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一个缩影。“十三五”期间,武山县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全县累计下拨民政救助资金9.95亿元,直接、间接服务的民政对象6万多人。其中:农村低保资金5.6亿元、特困供养资金7300多万元、医疗救助资金8100多万元、临时救助资金8760多万元,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资金1030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资金3360多万元。与“十二五”期间相比,农村低保一类对象月人均补助水平由205元的提高到369元,城市低保由184元提高到589元,特困供养年人均补助标准由2046元提高到9600元。散居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由2014年的每人每月440元提高到现在的1000元。2014年临时救助资金仅为88.50万元,2015年492.71万元,2020年,发放临时救助金6164.48万元,临时救助资金逐年增长,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分散特困供养人员照料服务制度和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特殊困难群体得到很好的保障。
武山县还积极创新救助模式,成立特困人员精神病人和流浪乞讨人员托养中心。两个中心成立以来,托养患者50多人次,特困人员精神病人和流浪乞讨人员托养中心的成立,极大地减轻了患者家庭的负担,解放了家庭劳动力。
此外,全县还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启用县儿童福利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积极谋划公益性殡仪服务中心项目,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全力保障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人员和高龄老人等特殊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严格落实临时救助对象界定、救助金额确定和审批审核程序,及时将因病因残因学等刚性支出较大家庭和因疫情影响生活的困难群众纳入救助范围,已开展临时救助7032户32699人,累计发放救助金6164.48万元。
美化环境 护航民生久远
广场修起来了,路灯安装上了,绿化搞起来了……每天晚上,劳累一天的群众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武山县榆盘镇四湾村村民许召兰感慨:“村里的路打了,下面修了个广场,年轻人闲了就乘凉、跳舞,家家户户的房子修得漂漂亮亮,现在日子过的好得很。”
沿乡南川村村民刘中云也感受到了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福利”。“以前是土路,现在全硬化了。修建了休闲广场,拆除了塌房烂院,这几年村里面貌焕然一新,环境一点不比城里差。”刘中云告诉记者。
在农村,“十三五”期间,武山县下大力气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深入推进全域无垃圾治理,建成村庄污水处理站4座、农村垃圾焚烧站2座、转运站7座,新建改造农村卫生厕所3万个、清洁能源土炕1.4万个,乡镇镇区公厕和行政村公厕实现全覆盖。“环境一点不比城里差”,采访中,像刘中云一样“乐不思城”的村民大有人在,究其原因,皆得益于全县新型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五年来,武山县实施了马力、鸳鸯、温泉等乡镇镇区基础设施提升项目,新建乡镇加油站8座,布设金融服务网点92个,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
在城市,“十三五”期间,武山县全面加快城市建设,渭北新区、东城区、老城区和洛门镇区开发快速推进,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县级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智能立体停车场、无干扰地岩热供热等市政设施,回应群众期盼实施了县热源厂和城区第二水源工程、供热供水管网改造、生活垃圾处理等一批民生项目,有效解决了城区供水不稳定、供暖质量不高等问题。争取实施了县人民广场、洛门市民广场、县体育馆、宁远文化艺术中心、南滨河路景观提升改造、北滨河路健身步道以及公厕等一批公共服务项目,建成市政道路11条,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19个,新建住宅小区43个,城区面积扩大到15平方公里,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城崛起在渭河之滨。
经过五年奋斗,武山县的生态建设卓有成效,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9项指标全部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全部达标,十大生态产业加速发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成效明显,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大棚房”“违建别墅”有效整改,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异地新建项目建成运行,铺设污水管网38.3公里,关停取缔土小企业42家,拆除燃煤锅炉34台,建成煤炭一级配送市场和51个二级销售市场,拆除河道非法采砂场24家,河湖长制责任落实形成常态。植树造林21.7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4.2%,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环境成为武山的一张亮丽名片。
后记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回眸“十三五”,全县群众对改善民生的向往,对实现全面小康的希冀,都化作一个又一个令人绽放笑颜的故事,也化作一串又一串进步跳跃的数字。
没有一种力量,比从群众中汲取的更强大;没有一种成绩,比温暖民心更动人。为人民谋福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群众谋利益,没有“终点”,只有“起点”。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任务,“十四五”的新征程已经开启,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以人民为中心”将继续贯彻于武山县高质量发展的每一项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