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
提高运用法治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天水日报
2021年02月26日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标准、更高要求。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于2020年11月16至17日召开,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是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法治思想精辟概括了全面依法治国要做到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十一个坚持”,“十一个坚持”既是重大工作部署,也是重大战略思想。因此要推进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就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提高运用法治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多样的社会经济基础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具有复杂性,只有法治才能有效调解矛盾、缓和并化解冲突,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强化法治思维。
一、加强法治教育力度
法治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接受教育中习得的,在法治实践中巩固强化的。因此树立法治思维要加强法制教育力度。一是把提高法治思维能力作为法治教育的目的。二是采取多元方式和手段实现法治教育。三是法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法治教育不能单一采取灌输的方式方法进行,要充分考虑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过程中有计划有策略地引导法治教育对象运用法治思维积极思考我国法治现状、尝试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遇到的问题。
二、扩大法治参与广度
提高法治思维能力不仅要求我们在学习中习得,还要求我们要在实践参与中强化。法治实践包括立法实践、司法实践和执法实践,扩大法治参与的广度要求我们要畅通互联网等多媒体手段传播信息渠道,公开、透明进行法治实践,提高人民参与法治实践的广度。一方面通过法治实践具体案例起到警示、引导、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扩大参广度与对法治实践形成舆论监督,更有利于公平正义的实现。一是要做到法治实践过程公开。在立法环节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充分听取社情民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建议;在司法过程中公开审理、公开执行;执法过程中依法行政等,例如中国庭审公开网、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法院庭审公开网等就聂树斌故意杀人、强奸妇女再审案,乔丹商标争议行政纠纷等设置专栏,公众可以观看直播,也可以观看直播回放,即通过公正处理公众关注度较高的事件重申法律权威,也起到教育引导公众的作用。二是法治实践结果公开。例如2020年6月份曝出的苟晶、陈春秀事件,社会舆论影响巨大,事件关注度极高,及时向社会公布事件调查和处理结果能够起到公开回应、澄清事实、平息舆论和教育公众的效果。
三、提高法治宣传效度
一种文化价值被公众所接受根本上取决于文化本身是否反映人民群众需求,另一方面也受其传播手段的巨大影响。因此树立法治思维还要提高法治宣传效度。一是宣传渠道多元化。要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互联网各种资源、平台作为传统媒体的补充,采取新媒体拓展法治思想宣传渠道。二是宣传载体多元化以及内容通俗化。传统宣传以文字传播以及灌输为主,情景式、互动式宣传较少,5G技术的普及为通过短视频、VR、AR等多媒体技术宣传法治思想提供了技术支撑。例如吉林省四平市公安局官方抖音账号“四平警事”系列短视频,凭借独创的“段子手”式普法,原创普法的小短剧频频引发热议,禁毒、扫黑除恶、禁贩枪支弹药、杜绝网络贷、禁酒驾等普法宣传常识也一一得到普及,取得良好效果。
总之,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提高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要提高政治站位,放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背景中来,还要讲究策略,加强法制教育力度、扩大法治参与广度、提高法治宣传效度。此外,全面依法治国,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还要加大力度打造一支高质量法治建设人才队伍,通过专业的水准和公正的态度依法处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维护法治权威,增强法治信仰。
(作者系中共天水市委党校法学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