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报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3版:日报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05版:日报五版

06版:日报六版

07版:日报七版

08版:日报八版

返回 2021年02月26日

围绕总目标全面推动依法治国

天水日报      2021年02月26日     
  张瑶瑶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到国家战略高度进行设计和安排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顶层设计,制定了路线图、总规划,这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了新任务。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这次会议,既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也强有力地彰显了我们党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充分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积极作用的坚强决心。
  一、要准确把握依法治国总目标,坚持新时代法治建设正确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总目标,既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目标就是前进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标所有工作就会聚焦靶心、有的放矢,所有力量就会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各级立法、司法、执法工作都要紧紧围绕总目标开展,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都要明确总目标、围绕总目标全面推动依法治国各项工作落实。
  二、要准确把握中国特色法治道路,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问题上,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是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制度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三、要准确把握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依法治国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利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和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最大期盼。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级立法、司法、执法工作都要努力维护法律的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充分保障人民的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四、要准确把握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点。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要充分发挥法治对道德的保障作用,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当中,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道德相得益彰。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普法宣传教育,推动形成尊崇宪法、敬畏法律的良好社会风尚,形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准确把握“制”与“治”的辩证关系,坚持制度与治理的有机衔接
  “制”是“治”的依据,“治”是“制”的实现。“制”与“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只有建立好的制度,才能形成合理有效的治理。同时,治理的好坏直接关乎制度的存亡与兴废。没有有效治理,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不能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等同起来,并非国家制度健全了,国家治理水平就能自然而然地提高。只有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制度效能,彰显制度优越性。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也会使制度进一步完善、发展。  (作者系中共天水市委党校法学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