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故道
天水日报
2021年07月13日

□ 汪彤
一
最初的起源,像天空刺向大地的一把利剑,亘古万年直插冰川,在青藏高原山涧,一束束金色耀眼的阳光,久久揽着一座座冰峰,嘀嘀嗒嗒,涓涓成河,汇聚成川,于是一条自西向东奔腾的黄色巨龙,驰骋在华夏大地上。
最初只是微弱的叮咚,不知经历了多少时间的磨砺,静逸过、欢畅过;包罗万象后平坦激荡过;东奔西荡暴躁过、呻吟过,生命征程一路奔驰,从高原到大海流经五千多公里,曾被人们称为黄色的“浊河”,而更长久的却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的是黄河的一次次“变脸”。毕竟万年的事物,终究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变故,才能趋向于稳定和成熟。决口和改道,黄河像一个人某一时某一段冲动的种种状态,无法克制自我,也是生命过程真实地呈现。据记载,黄河下游的决口泛滥达1500余次,大改道26次。于是黄河故道也以三种状态呈现于世:一种是荒芜的盐碱地,一种是水草丰美的湿地,还有一种是尚存的河道。
二
任何事物发生改变,都有原因,黄河的决堤改道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对于人类而言,黄河故道的治理,如同接力赛一代代从未停息。远古那位头戴蓑笠、身披蓑衣的大禹,嵩山的乡民们看到他时,他的那双大脚始终泡在泥水里,他用脚丈量过中原黄河旁的每一寸土地。
大禹治水路过家门,一声婴儿啼哭高亢清脆,他望着自家的屋舍,在雨中久久伫立,矛盾而犹豫。一边是天下苍生因黄河泛滥背井离乡、逃离奔走的苦难;一边是妻子怀抱刚出生娇儿的温柔缠绵。伫立片刻,他大步流星奔向黄河的另一处豁口。风雨抽打在他脸上,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他尝到苦涩的味道。仿佛这义无反顾的决然,是他生命中的定数。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女对其“三过家门而不入”到底有着怎样的心理压力,我们不得而知。但大禹通过召集百姓,询问、走访视察河道,并检讨父亲治水失败的原因,最终用“疏导法”,疏通九河,治理了黄河故道后,其妻子涂山氏的心,也被这英雄的疏导法“疏”平了,她的心里除了对丈夫大禹的爱恋,还有深深的仰慕。
三
中国抗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便是“花园口惨案”。1938年5月的中原,应是牡丹争艳芬芳时节,但日寇侵华的炮火隆隆不断,乌云笼罩着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5月19日侵华日军攻陷徐州,夺陇海线进犯,郑州危急,武汉震动。但蒋介石政府竟“以水代兵”,在离郑州市北郊17公里的花园口,将黄河挖开一个大口子。黄河决堤,奔腾的河水似脱缰野马迅速下泄,彼时正值雨季,河水暴涨,滔天巨浪呼号震天,数十万百姓猝不及防,葬身鱼腹。“其悲骇惨痛之状,亦皆九死一生,艰苦备历,不为溺鬼,尽成流民……因之卖儿鬻女更是司空见惯……”上千万人流离失所,无处安身,豫、皖、苏3省44个县30多万平方公里成为一片汪洋。
然而即便“花园口决堤”事件,给黄河下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但黄河故道上的人们,仍用坚强的毅力和决心,一代代守护这片土地、治理这片土地,助力一条势不可挡滚滚东去的大河。
日夜不停奔赴大海是黄河的命运,是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无法阻挡的存在。历来聪明的人类,总会选择顺应“天道”,在观察万事万物“大道”的规律之后,总结规律改变方法,适应自然、改变自然为我所用。黄河故道上的人们,用包容的心,接纳一条条故道、体恤一条条故道、梳理一条条故道。直至今天,母亲河——黄河,及其历史遗存的故道风物,给予了一条河生命存在的丰富形式。
四
昔日,站在河南宁远、商丘的土地上,到处是荒芜龟结成板的盐碱地。很少有人会想到,这里曾流淌过浩浩荡荡的黄河。黄河改道后,河水带有大量泥沙包括盐碱成分,这样裸露在空气中的土地及易结成硬板土,草木庄稼不易存活。但人们总是向往美好,即使被创伤,只要尚存一丝精神,便会为追求美好而努力。自古人们就用勤劳和智慧治理盐碱地,不论是被改造的盐碱地林场、稻田、还是水草丰美的黄河故道湿地,或者黄河两岸风情线,都是被人类开垦过的土地。一代一代的人们不懈努力,用智慧和包容,创造了黄河故道的处处美景。
80多岁的康心玉、翟际发两位老人,每天散步的方向,总是向着黄河故道那边,因为那儿有他们亲手种的申甘林。人们想象不到,111120亩申甘林,是1955年民权林场规划的造林数字。那年夏天,康心玉20出头,从洛阳林校毕业,“回到家乡干好林业,植树造林去改变那里的穷面貌!”这是康心玉当时心里的凌云壮志。然而到了黄河故道上的民权林场,康心玉看到的土地和临近的兰考一样,风沙盐碱肆虐,一片荒芜。但他毅然放下行囊,拿起铁锨,没想到这一拿,一辈子也放不下了,即便到了80岁,每次握着“铁锨把”,就会觉得心里更踏实了。
“高栽洋槐低栽杨,柳树栽到坑里头,小口大肚海绵底,三埋两踩一提苗。”这是永不过时的植树经验。1984年翟际发给儿子翟鲁民选择了农场工作。孙子翟文杰大学也读的园林规划设计专业,毕业后又毅然到林场工作。祖孙三代把青春和一生都奉献给了民权的申甘林。这条植树经验,似乎是翟际发口中的“圣经”,他给儿子和孙子不知讲过多少遍。虽然唠叨,但孩子们知道,老人能说、能讲,说明身心健康。心里装着黄河故道上的一片片树林,生命被另一种形式传承和延续……
如今,民权县已成为让人羡慕的“中国健康小城”。黄河故道上的申甘林带成了旅游观光胜地和“天然氧吧”,带来的绿色效应不断惠及周边。
有时候我想,一条河或许就是一种精神、一个理念,它带给人们的不只是伤痛过的记忆,也不光是如今物质上的丰厚,更多的是大河奔腾向海流的一种不屈不挠的劲头和力量。黄河勇往直前奔向大海,黄河故道上的人们也被一种精神引领着,永不停息地追求生命中坚实和辉煌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