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报一版

02版:日版二版

03版:日报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05版:日报五版

06版:日报六版

07版:日报七版

08版:日报八版

返回 2021年08月20日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建功民族复兴伟业

天水日报      2021年08月20日     
  徐平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既是对抗战精神的全面阐释,也是对抗战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是愿意为祖国奋斗献身的价值取向,构成了抗战精神的核心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抗日战争是一项伟大的民族解放事业,它与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反侵略战争的最大区别在于实现了全民族的广泛参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的召唤下,抗日战争成为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抗日团体、各社会阶层和海外侨胞等广泛参与的全民族抗战。实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举国奋起,拥有了开展人民战争的无穷力量。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亿万中国人民形成了举国御侮的生动局面。当前,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迫切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行动起来,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承担应有责任、奉献聪明才智。
  弘扬“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精神。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一个民族的人格化特征,是一个民族排除万难、压倒敌人所依仗的重要精神气质,也是抗战精神最鲜亮的底色。自古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崇尚舍生取义,这是千百年来积淀于民族血脉之中的中华之魂。正是因为坚守这样的气节,有着这样的精神境界,中华民族才饱经沧桑而不亡,历尽磨难而新生,无论面临怎样的艰难险阻,都未曾失去自信,而是愈挫愈奋、愈阻愈坚。在那场血与火的淬炼中,无数中华儿女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表现,鲜活地诠释了中华民族敢于斗争的风骨、气节、操守和胆魄。当前,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我们仍然需要这种“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精神,能够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
  弘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精神。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浩然正气、蓬勃朝气、昂扬锐气的集中反映,是伟大抗战精神的特质。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气贯长虹的民族英雄气概,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再到战略反攻,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的每一个阶段,在神州大地的每一个区域,都有可歌可泣的壮烈场景和生动展现。全体中华儿女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情怀,谱写了“魂魄毅兮为鬼雄”的英雄史诗,铸就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朽篇章,证明了中国人民的勇敢与坚韧,宣示着中华民族的血性与尊严。当前,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一场新的攻坚战,我们要继承抗战时期中华儿女“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精神,敢于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
  弘扬“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精神。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彻底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念和意志保证,也是抗战精神的灵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是中国人民抵御各种艰难险阻的精神武器。不论处于哪一个历史阶段,不论历经怎样的风雨,中华民族从来都对自己的前途命运充满信心。在14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抱定“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决心,以“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信念,汇聚起气势磅礴的伟力,谱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抗日战争的胜利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当前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托举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我们必须继承和弘扬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精神,奋力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作者系中共天水市委党校党史与党建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