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报一版

02版:日版二版

03版:日报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05版:日报五版

06版:日报六版

07版:日报七版

08版:日报八版

返回 2021年08月20日

讲好兵团故事 践行兵团精神

天水日报      2021年08月20日     
  孟利民

  兵团精神植根于新中国屯垦戍边的伟大实践,是我们党高举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实施治国安邦战略和治疆稳疆方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兵团发扬人民军队光荣传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的重要精神成果。兵团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精神的充分体现。
  一、兵团精神的由来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4年10月,中央政府命令驻新疆人民解放军第二、第六军大部,第五军大部,第二十二兵团全部,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其使命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当时,兵团总人口17.55万。此后,全国各地大批优秀青年、复转军人、知识分子、科技人员加入兵团,投身新疆建设。60多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忠实履行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光荣使命。广大兵团军垦职工栉风沐雨,扎根边疆,同当地各族人民一道,把亘古戈壁荒漠改造成生态绿洲。在漫长的屯垦戍边过程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大干部职工形成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兵团精神是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西柏坡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兵团几代人用生命和热血树立的不朽旗帜,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兵团人的主流价值。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激励各级干部在新时代扎根边疆、奉献边疆。
  二、兵团精神的内涵
  兵团精神含义的演化。兵团精神是兵团人所展示出来的立身处事的作风和精神风貌。兵团创立之初,兵团人的精神风貌就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始终没有一个统一和规范的名称来描述这种精神风貌,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有“兵团精神”这样一个公认的名称。
  兵团精神的内在实质。热爱祖国是兵团精神的核心,是兵团人的信念和行为准则。热爱祖国主要体现在无私奉献和艰苦创业上。无私奉献是兵团精神的品格,艰苦创业是兵团精神的重要内容,开拓进取是兵团精神的内在要求。
  兵团精神与英模精神。60多年来,兵团人以坚韧执着、艰苦奋斗、牺牲奉献的精神在荒凉贫瘠的土地上顽强地扎下了根,白手起家创办了新疆现代农业、工业、团场和城镇,在西北边陲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长城,浓墨重彩地刻画出兵团人鲜明的群体风采。一个个兵团英模就是数百万兵团人精神风貌的最好代表,他们用自己的人生追求、理想信念和模范行为,深刻诠释了兵团人的精神价值,生动诠释了兵团精神的基本内涵。人们理解兵团精神,不是建立在对兵团精神抽象的认识上,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行为和事迹而获得。因此,认识和把握兵团精神的丰富内涵,也应建立在对英模精神的分析、归纳和提炼上。
  兵团精神与兵团区域精神。兵团人和兵团各单位按所处的不同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同一区域的单位和群体环境相近,实践主体和实践特征类似,因而它们具有相似的精神风貌。对不同区域进行归纳提炼,就可以获得兵团各区域精神的基本内容。坚韧和执着的“胡杨精神”、奉献和激情的“红柳精神”、坚强和牺牲的“青松精神”、创造和活力的“白杨精神”在几代兵团人的血脉中奔涌流淌,融合沉淀,共同汇成了灿烂辉煌的兵团精神。
  三、大力弘扬兵团精神
  要着眼于凝聚作用的发挥。60多年来,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困难的一个重要法宝,就是兵团人有着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兵团以屯垦戍边为使命,把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团结在一起,同甘苦、共命运,扎根边疆、守卫国防;干部职工群众把个人的命运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兵团事业的发展联系起来,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创和发展了兵团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大力发展兵团文化,弘扬兵团精神,形成万众一心的凝聚力。
  要着眼于激励作用的发挥。兵团精神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具有强烈的激励和鞭策作用,是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的精神动力。兵团的许多英模都是兵团精神的实践者和示范者,他们的行为和事迹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充分利用这种精神资源,使之成为我们开拓进取的强大推动力。
  要着眼于导向作用的发挥。兵团精神是兵团人60多年屯垦戍边伟大实践的结晶,是兵团人共同的价值追求。它对兵团人的价值选择及行为起着鼓励或约束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深刻变动时期,兵团也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更需要用兵团精神统一思想,把个人的奋斗目标与个人所担负的历史使命紧密结合,担当新时代尖兵,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作者系中共天水市委党校退休教师,原科技文化教研室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