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杜康
天水日报
2021年09月14日

□ 王若冰
粮食不仅可以维持人类的生命,还可以造酒。有了酒这种从五谷杂粮转化而成的液体,不仅可以点燃人类内心贮藏的热情和激情,还可以让人忘记俗世间的烦恼和忧愁。于是曹孟德一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自问自答,让酒拥有了另一个名字:杜康。
“杜康”最初是一个人。他也是渭河流域出生的远古奇人,是杜康发明了酿酒术。
杜康,这位在诗歌尚未出现之前创造出一种能够让人获得诗意和遁入仙境般飘飘欲仙的液体的人,是渭河支流北洛河流域的陕西省白水县人。
这位被古今《白水县志》都收录在册的人物生活的年代是夏代。还有人说,杜康是黄帝时期管理粮食生产的官员。无论如何,我们只能确信杜康生活的年代距离现在已有五千多年。在没有文字记录史前历史的那段时间,我们也只能确信上古传说的真实性。至少,这传说在某种程度上多少也映现了历史真实的影子。
渭河上游最早出现的粮食作物叫黍——一种小米,是在距现在七千多年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发现的。随后,炎帝神农在宝鸡境内渭河南岸清姜河流域品尝百草,半坡人在浐灞三角洲开始种植包括黍在内的多种粮食作物。到了黄帝时代,已经从胞族炎帝神农那里学会并掌握了先进农耕技术的黄帝部族大力发展农耕,有余粮造酒是完全可能的。如果说杜康是夏代人,那么那时候后稷已经在距白水并不遥远的漆水河流域种植出了成片成片的谷子、糜子、大豆等作物,以粮食为原料酿造供夏桀王和贵族狂饮作乐的酒,更不在话下。
渭河几条大支流中,北洛河几乎所有流域都在黄土台塬和高原区。从蒲城一个叫罕井的镇子往北,地势越升越高。一路上,如巨大漏斗一样敞开、深不见底的沟壑不断出现在公路两侧。平坦的塬上,小麦已经收割,玉米挂满了红红的缨子,更多的田地里则结满了苹果。北洛河和向它汇聚而去的众多支流、山间小溪,被隐匿在一眼望不到底部的沟壑深处。这里是渭北黄土沟壑区与陕北黄土高原的交接地带。跌宕起伏的山塬沟壑,让我的心情也在高低错落中一路向北。
不知道杜康那个年代,渭北高原上的天空是不是如此瓦蓝?白水县杜康镇杜康沟的杜康墓面积并不大,遍地荒草中一块难辨年份的石碑后面,青砖围墙里一座依着另一座并不高大的小山包的坟包,就是这位酒神的墓冢。墓冢上面覆盖着无边无际、瓦蓝瓦蓝的天空。
杜康将粮食变为酒,不是有意为之,而是人类文明的偶尔创举。
黄帝时期,农业生产已经很发达,所以任命杜康为管理农业生产的农官。这一年,粮食生产获得千载难逢的好收成,于是如何贮藏粮食,成为杜康必须考虑的一件大事。苦思冥想之际,一天路过树林,杜康看到一棵大树树干上有一个大洞,里面落满了干枯的树叶。杜康便想,树叶在树洞里没有腐烂,如果把粮食装进去,会不会也不腐烂变质呢?
树叶被掏出来,粮食被放进去了。过一段时间,杜康前来查看,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走进那棵树生长的林间,远远就有一股从没有过的异香飘来。越往那棵树跟前走,奇异诱人的香味就越浓。循着香味,杜康在树林里寻找这人间从来没有过的香味到底从哪里来。不料,那香味竟将杜康领到了那棵他用来贮藏粮食的树前。杜康定睛一看,树洞里的粮食已经变成半树洞的水,清冽甘醇。弥漫在树林里的异香,就是从这里散发出来的。
好奇和惊讶让杜康用手指蘸了一点儿水,放进口中,一种从来没有品尝过的甘醇香甜瞬间在口中弥漫。接着,他又用手掬起树洞里粮食变成的水,畅饮一口,浓郁的香味愈来愈浓烈,热乎乎的感觉随即渗透全身。那种诱人的异香和火烈的感觉让杜康欲罢不能。很快,华夏大地上诞生的第一滴酒,让第一个品尝到的杜康陷入飘飘欲仙的醉态。
迷醉中醒来,大喜过望的杜康立即将这种由粮食变成的神奇液体带回去,让黄帝品尝,黄帝也被这种神水的甘醇迷醉了,让杜康为这种神奇之水取个名字,杜康沉思片刻说:“此水味香而醇,饮而得神,就叫酒吧!”
从此,一种由固态的粮食转化为液态水的物质——酒,就这样在杜康无意为之之际诞生了。杜康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粮食酿酒的人。
还有一种说法,说杜康又叫少康,是夏代第五位君王相的遗腹子。早年,他用老家白水县杜康镇杜康沟的水酿造了中国最早的粮食酒。
我到那里的时候,没有去杜康沟,也不知道杜康沟现在是不是还有流水。如果有,也应该是流入渭河支流北洛河的。因为在杜康镇南不远处,有一条叫白水的河流,也流入北洛河。
如果按照后一种说法,《白水县志》的记载和远古传说之间的矛盾就出现了:一位曾经创造了夏代历史上少有的盛世——少康中兴,而且出生在现在山东德州古鬲国的夏代君王,怎么会千里迢迢跑到陕西白水来酿酒呢?但《白水县志》记载的杜康与夏王少康无关。杜康当年酿酒的地方,在白水县杜康沟。
如果中国最早的粮食酒就是杜康酿造的话,那么无论是他作为黄帝农官无意间创造出了这种至今让人类迷恋不已的美酒,还是杜康用杜康沟杜康泉水酿造出第一滴酒,他所用的粮食,大概也就是在渭河流域诞生的黍或者粟吧!
有了粮食,就可以酿造出美酒;有了酒,人类既可以自我陶醉,也可以以酒祭拜天神和先祖。而成天沉湎于酒色的商代最后一位帝王帝辛,却饮酒误国,将持续六百多年的江山拱手送给了周人。周人立国之后,饮酒之风不仅在王公贵族之间蔓延,而且根据西周专门设立管理酿酒的酒正、酒人、郁人、浆人、大酋等官职可以断定,西周都城镐京及其诸侯国国都的酿酒业也异常发达。从《诗经》中不少描述当年周人酿酒、饮酒的作品可以看出,西周的酿酒技术已远非杜康时代可以比拟。西周时期对酿酒器具、水质、火候都有严格要求。那个时候,不仅可以酿造果酒,还有发酵酒。酿酒原料有果子、粮食和香料。周人还根据不同原料酿造出了稻酒、黍酒、高粱酒和麦酒等。那个时候,渭河流域盛产粮食,人们吃饱肚皮已经不是大问题。有了存粮和余粮,酿造出可以让人情迷神醉的美酒,也是人类文明向前迈进的标志。
宾之初筵,温温其恭。
其未醉止,威仪反反。
曰既醉止,威仪幡幡。
舍其坐迁,屡舞仙仙。
其未醉止,威仪抑抑。
曰既醉止,威仪怭怭。
是曰既醉,不知其秩。
这是《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描述的周王朝上层贵族的饮酒场面:宴会一开始,受邀参加筵席的各位宾客都显得温文尔雅,大家对对方也表现得极其恭敬。尚未喝醉时,人人仪态庄严,举止谨慎。但待到酒过三巡,每个人的本来面目就显露出来了。刚入席的庄重和矜持不见了,体内燃烧的酒将每个人压抑已久的激情点燃,大家纷纷离开座位,开始翩翩起舞。用粮食和水做成的酒就是这样神奇,没有喝醉的时候,人人仪态严肃,道貌岸然;一旦喝醉,每个人的言行开始变得轻薄而粗鄙起来。那时候,被酒控制了的谦谦君子在酒的迷醉下,只顾抒发个人情感,全然不理会这种庄重聚会场所的规矩了。
杜康无意之间的这一创举,其实是一种更接近于诗性和神性的创造。有了酒,寒冷可以被体内燃烧的这种叫作酒的火一样的液体驱散;有了酒,孤独的人、痛苦的人、哀愁的人、壮怀不已的人,都可以借助酒的温度和热度获得解脱;有了酒,人类才会从醉酒后那种飘飘欲仙的状态中,感受到人性与神性的沟通和照耀。
杜康之后,就有一种异香从渭河流域弥漫中国大地,让生活在南方与北方的人,都能在一种粮食与水交合产生的酒香里获得精神和灵魂短暂而幸福的解脱。
据《白水县志》记载,杜康死于酉日,所以当地人在酉日从不饮酒会客。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一,人们都要扶老携幼,到杜康庙中赛烹祭祀,怀念酒神杜康。
(本文获第六届报人散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