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亮 的 思 念
天水日报
2021年09月14日
□ 山风小语
童年时期,过中秋节时要是能吃上一块香喷喷的月饼,那该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那个时候,过中秋很多家里都要制作一些手工月饼,既打了牙祭,又给平淡的生活增添了几分快乐。
小时候,和父母一起生活在大山里。虽然那时日子过得清苦,但也不失快乐。记得那时,母亲为了赶制中秋节的月饼,早早地就开始预备做月饼的食材。红糖、青红丝、芝麻和核桃仁,虽然是一些简单的食物,但想置办齐备,还得花些时日。在那个特殊年代,红糖凭票供应,即使买回家,母亲担心被我们小孩子偷吃,还得想方设法将它们藏起来。依稀记得做月饼使用的青红丝,被摆放在副食商店的显眼位置。后来得知这种甜腻、鲜艳的食物为大萝卜染色腌渍而成,对它的美好幻想便瞬间破碎了。
那时,大山会馈赠给我们一些核桃。至今仍忘不了母亲带我们在大山里打核桃的场景。母亲手持长长竹竿,对准挂满枝头的青皮核桃轻轻一挥,那些坚硬的果实便噼里啪啦如雨落下。我们小孩子伏在铺满杂草和树叶的地上,争先恐后捡拾那些隐藏于杂草丛中的青皮果子。青皮核桃拿回家后,褪去厚重的外皮,将果仁挑选出来晾晒几天,温暖的核桃仁便呈现在我们眼前,只是母亲的手指早已被染得乌黑……
月亮渐渐变圆时,我们一家便坐在一起做月饼了。主力当属母亲,她不仅负责馅料的调制,还要和面、制作。烧火的任务,落在了父亲身上。他早已将柴劈好,坐在灶台边任凭母亲差遣。我们小孩子派不上什么大用场,只在一边干些零活。家里属我年龄最小,只呆呆地站在案板边,等待着母亲捡一颗焙熟的核桃仁塞进我的嘴里。
将红糖、青红丝、核桃仁和芝麻粒和在一起,才能让月饼变得甜蜜。将面剂子擀成薄饼,填进馅料,按压成圆饼后,母亲还会用特制的铁皮夹子,在面饼上刻出特有的图案,那些美丽的花纹,如同母亲脸上绽放的笑容,灿烂、明亮。
父亲做事一向认真,在烧火这件事情上也毫不含糊。按照母亲吩咐,他不时往灶膛里添置柴火。炉膛里跳动的火焰,不仅烤热了父亲的脸,也让平底锅发出了“滋啦”声。我们站在灶台前,焦急等待着锅盖揭开的那一刻。随着锅盖揭开,狭小的厨房内也随之传来欢快的笑声,因为月色,这笑声更加清脆悦耳。
滚烫的月饼出锅后,捧一枚于手心,虽然有些烫手,但热流已穿过手臂,蔓延至全身。那时,我刚掉了一颗门牙,得小心翼翼才能咬动月饼。一轮放置于掌心的月亮,被我咬成了月牙、奇形怪状的动物模样,那颗豁牙,给每种形状都留下了一颗小豆子。
一轮圆月爬上屋顶,墙外还能听见几声蛐蛐的叫声。父亲靠在窗台边,呆呆望着月亮,如水的月光照在他略显弯曲的脊背上,如同一条小河流向远方。父亲想念老家的亲人了,每当这个时候,他总会望着月亮触景生情。
去年中秋,年迈的父亲卧床不起,平日喜好甜食的他,只能勉强吃一小口月饼的外皮。父亲不是不想吃月饼,只是身体虚弱,连咬上一口月饼的力气都没有了。
小时候,常常与哥哥争抢月饼吃,那个缺衣少穿的年代,小孩子不懂事,经常为一口好吃的争得面红耳赤,现在想来都觉好笑。长大后,日子过得好了,才发现曾经遗失的那些美好记忆,再也找不到了。生死别离,如同月亮的阴晴圆缺,常常伴随着我们成长。如今,父亲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待到明月再次升起时,我却变成了那个靠在窗边发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