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报一版

02版:日版二版

03版:日报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05版:日报五版

06版:日报六版

07版:日报七版

08版:日报八版

返回 2021年09月23日

唐时明月宋时光

天水日报      2021年09月23日     

  □ 徐云峰

  在夏天热情的挽留下,秋的脚步踟蹰而行,逐渐表现出它执意的冷峻。秋风卷着秋雨扫尽暑热,夏天滋生的翠绿终将被红色和黄色取代,转而天高云淡,清凉舒爽,最终走过清凉,走向寒冷。一面酷热,一面严寒,秋天的肩膀担着两种天气的担子,在仲秋达到平衡。此时此刻,一轮升起的明月,成为情感的寄托,或回望过去,或思念亲人,这样的文化属性,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不断泛起浪花,在唐朝变为滔天之势。
  唐国公李渊晋阳兵变,唐朝在隋末乱世中涅槃,自此,唐朝开创了中华盛世,不仅经济上与阿拉伯帝国齐名,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在文化上,诗歌创作更是达到了空前绝后,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朝诗人们,将诗歌的创作推向了中华文化的顶峰,如同珠穆朗玛一样,矗立在世界文化之林,熠熠生辉。
  唐朝的诗人们怎会轻易放过中秋之夜那一轮明亮的银盘?是的,绝不会。尽管那时的人们不知道地球是圆的、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悬挂在浩渺宇宙之中,但这丝毫不影响诗人们以月寄托情思的文学想象。
  当一代名相张九龄遭受奸臣诬陷,贬谪荆州,在中秋之夜便写下《望月怀远》,以雄浑阔大的意境表达浓烈的真挚情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中秋时节,酷热不再,清冷凉爽,就如同火山爆发般的情感回归平静,此时,诗人王建用最寂寥的思绪,写下《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皎洁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仿佛铺上了一层霜。树上的鸦鹊已进入了梦乡,秋夜的露水冷冷地飘洒下来,沾湿了庭中的桂花。这一幅清雅、静美的图景不禁诱人遐想:今夜,普天之下的人都在仰望那一轮明月吧,可是不知道秋天那浓浓的愁思落在了谁家?
  明月当空照,怎会少了大诗人李白的奇思妙想!“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绝美的诗章让月亮的清晖装满心间,让月亮的圆缺表达诗人内心的炙热感怀,从小到大,日落月升数千回,在人生命运逆变顺昌、跌宕起伏中,李白总能在月光中找到情绪的影子。
  日渐清冷的中秋之夜,容易引发悲苦人生的共鸣,就像被贬谪的白居易一样,写下《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地方却不是往年那个地方,自然,身边的人也不再是往年的人,物是人非,故乡不见,孤苦伶仃,无形的悲苦在月圆之夜想念亲人的思绪里达到了极致。
  相对于白居易对家乡的想念悲苦之情,大诗人杜甫却更加不幸。天宝十五年春,他被囚禁于长安,中秋之夜只得在长安望月思家,写下《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经历了二百八十九年辉煌鼎盛,唐诗的创作达到了顶峰,唐时明月的清光,必将照耀随之而来的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另一个时代,从唐诗的意境中,走出众多伟大的词人,继续用他们的妙笔,在中秋之夜感怀。
  伟大词人苏轼在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之后,写下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通观全篇,构思奇拔,独辟蹊径,神话与现实,出尘与入世,感慨与旷达层层交织,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历经千年成为不朽名篇,众多书法家挥毫泼墨,将苏轼的才情跃然纸上。苏轼因中秋感怀备至,豪情旷达写下绝唱,中秋因这首绝唱而艳压群芳,卓尔不群,伫立在古今文人墨客的心间、笔下、纸上。
  豪放派词人、一代名将辛弃疾打破了历来咏月的成规,创造性地采用问句形式,写下《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一连串的发问,使得这首词几乎是中国古代最有科学色彩的一首词。月亮为什么能在空中不会掉下来?沉到海里,不会被碰坏吗?为什么圆月渐渐变成一道弯月?是不是这边沉下去,那边就升起来……八百年前的辛弃疾,竟然在词中接触到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一科学现象。王国维赞叹说:“直悟月轮绕地之理……可谓神悟。”
  豪放派奠基人之一张孝祥为官清廉、正直,敢于为名将岳飞辩冤而受到秦桧等人的迫害免职,从桂林北归路过洞庭湖,写下著名的《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能够想象词人张孝祥被贬之后内心的愤懑、心酸,他要用北斗做酒勺,舀尽长江做酒浆痛饮!这是多么豪放的胸怀啊!
  今晚,明月的清晖将再次洒满人间,还是唐朝的明月,还是宋朝的清光,但已物是人非,从唐宋走来的圣贤,所著下的华章必要传唱万年,让秋思的寂寥,团圆的佳期,都融进那一轮明亮的月色中,扑向每个人的心田。
  最后,学写下这首古体诗《丁酉年中秋抒怀》:
  唐时明月宋时光,千年文章万年长。
  秋风扫得闲云尽,唯见玉盘挂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