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浓腊八粥
刘峰
天水日报
2022年01月11日


眼下,在故乡,一锅锅甜糯糯、香喷喷、烫乎乎的腊八粥又熬了起来,一下子拉开了红红火火的过年序幕。我的梦中,又响起那一首浸透乡愁的童谣:“腊八腊八,冻掉下巴,喝碗八宝粥,再冷也不怕……”,恨不得生出双翅快快飞回老家。
燃起一堆熊熊烈烈的干柴火,熬一锅滚滚沸沸的腊八粥,离春节还有二十余天,村里的人们早已按捺不住了,仿佛满满溢溢的一闸水,想要痛痛快快释放。此时熬腊八粥,让人们找到通往幸福的决口。
雪,将村庄的天空擦拭得无比鲜亮,那是一种十分撩人的青色。太阳,照着村边小溪,明晃晃的,非常刺眼,却又叫人无比欢欣。腊八前夕,这里成了最为繁闹的场所。溪水哗哗,人们在这里淘洗“八宝”,白糯糯的粳米、粉嘟嘟的莲子、金灿灿的玉米、乌红红的枣子、碧莹莹的绿豆、赤艳艳的红豆,以及其他农产品,一担担、一筐筐、一篮篮,交交织织,喧喧闹闹,宛如一幅色彩明丽的民俗水彩画卷。
最令人怦然心动的腊八节,终于到了。
天刚蒙蒙亮,村巷已是人声鼎沸。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当村长的父亲,在门前的雪地上堆起一根根劈柴,上面架一口乌亮亮的大铁锅。母亲则将昨夜浸泡好的“八宝”舀起,与一坨明矾似的冰糖一起倒入锅中,然后往锅中添水,至与锅口齐平。随着柴火呼啦啦烧起来,紫蓝色的火尽情地舔着锅底,不一会儿,粥沸腾了,咕咕嘟嘟,再一会儿,满院飘香,惹得一条条狗儿兴奋地围着锅转,更惹得一家人饥肠辘辘。
腊八粥,除了要熬,还要会搅,但关键却在火候。粥有黏性,容易粘锅,不会搅拌,不会掌握火候,轻则糊锅,重则夹生,白白浪费一锅食材。父母熬八宝粥,十里八乡有名。当粥熬到七八分熟时,父亲会将火改小,母亲则会加快搅拌频率,此时不宜再添水,要不然熬出来的粥一团稀散,味道不正。
此时,一只只蓝花大碗早已整齐地摆在一旁。随着父亲一声“熟了,起锅——”,母亲皓腕灵活一转,那一柄锃亮的铜勺宛如一尾金鲤飞快跃起,一眨眼,一碗滚烫烫、香喷喷的八宝粥便盛到碗里。双手捧起粥碗,热气袅袅而起,粥面浮着一层油质,地地道道的农作物,经父母之手,在这故乡的传统佳节里,嬗变为人间最香暖、最甜润、最喜气的美食。
刚端起碗,正准备痛痛快快喝一口之际,一声“慢——”在耳畔响起,是父亲的声音。所有人都惊诧不已。父亲擦一把额头上的汗,指着我轻声地嘱咐:“第一碗,由你送给病床上的外婆。”我听话地端着碗,朝屋里走去,外婆见了,顿时激动起来,双手颤颤抖抖,深陷的眼眶霎时泛潮,脸上出现久违的笑容,一句“我的好孙子,我的好乖儿哟——”,令人愧疚,又令人欢喜。
“第二碗,咱们分头送去村里孤寡老人家中。”父亲说完,率先舀起满满一碗,走向村子最西头的鳏夫李老汉家。见此,一家人纷纷行动起来。
“第三碗,咱们送给左邻右舍。”依照父亲的吩咐,我们送完最后一轮。彼时,一串串大大小小的脚印,留在尚未消融的雪地上;一滴滴热热乎乎的汗水,溶入乡间的腊八节。
剩下的粥,才是我们一家人的。连喝三大碗后,我的肚皮早已被撑得圆鼓鼓,感觉劳动过后进食,真香。当然,腊八节的美食,也要让猫狗尝一尝。父亲见大家将最后一碗粥喝得精光,语重心长地说:“腊八说的不光是八类食物,还应有八种传家宝,它们是孝敬长辈、照顾孤寡、和睦邻里、关爱生命、热爱劳动、勤俭节约、懂得感恩、诗意生活,大家一定要牢记在心。”
一年一年的腊八节,一锅一锅的腊八粥,换来一家人的和和美美,赢得全村人的亲亲密密,见证日子的红红火火。那载着香、甜、浓、暖的腊八粥,至今让我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