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的年货记忆】系列报道之一
20世纪60年代:凭票排长队买年货是一道景观
天水日报
2022年01月24日
编者按:
对于中国人来说,年货,是过春节的重要符号。还有不到十天就过年了,“置办年货”又一次被提上日程。
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年货,代表着不同时代的记忆。缺衣少食、省吃俭用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年货等同于“好吃的”;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年货升级为“穿好的”“用好的”;进入二十一世纪,“高档的”成为大众选择年货的标准……时光流转,在时代更迭中,年货成为时代变迁的缩影,也见证了百姓越来越红火的幸福生活。
日前,新天水记者采访了多位不同年龄段的天水人,和他们一起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味那些渐行渐远的“年货故事”,唤醒我们的“年货记忆”。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景春燕
“那时候能有啥年货啊!年三十儿晚上吃顿白菜肉馅的饺子,就算过年了。”家住麦积区天乐苑小区的铁路退休职工马满平出生于1949年,今年73岁,回忆起自己十四五岁时过年的情景记忆犹新,“对于我自己来说,过年就是能够吃饱饭、吃好饭。那时候,最好的年货就是白面。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买点白面,还要排半天队凭票才能买回家呢!”
在那个缺面少油的年代,过年吃顿肉成为很多人最“奢侈”的“年货记忆”。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正处在“困难时期”,当时商品短缺,为保障供应、控制销售,国家对主要商品全面实行按计划凭票供应制度,而且定量较低。老百姓攥着米票、面票、布票、油票、肉票,在供应站门口排“长龙”抢购年货的场面,曾是春节前的一道景观。
“那个年代,如果家里有粮票、油票、肉票、布票,就代表着可以过一个丰盛年。”马满平说,凭票购物在他的记忆里印象尤为深刻。对于许多一年到头难见荤腥的家庭来说,有肉吃就是过年,过年最大的好处就是“解馋”。
每到春节,居民每人多给半斤油、半斤肉,每户的购货本上还能多二斤富强粉。“那时候可没人买排骨。六七毛钱一斤的猪肉,平时谁也不舍得买,过年时拿着肉票到肉店专挑有肥内的肉,讲究的是‘二指膘’‘三指膘’。回家后,把肥肉炼成大油,平时炒菜用。撒了盐的油渣,那个香啊,一辈子都忘不了。”马满平回忆说,过年买到点白面不容易,大人就变出花样地蒸出三样馒头,小孩子吃白面馍,年纪稍大的孩子吃花卷,大人吃的是黑面馍。
说起20世纪60年代过年时置办年货,家住秦州区进步巷建材地勘甘肃总队家属院的今年71岁的李桂珍阿姨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小故事。
“我16岁那年,记得是腊月二十九了,家里没钱置办年货,外面下着很大的雪。我母亲念叨,再穷也要过个好年,让孩子们吃上肉啊。于是父亲便在母亲的嘱咐中,冒着鹅毛大雪,赶往几十里外的伯伯家借钱买年货。”李桂珍红着眼眶说,父亲回家时,外面已黑得看不见人了,他用借到的钱,买了二斤瓜子、二斤猪肉、三挂鞭炮、二斤酒,还有一些糕点。这就是我家那年的年货,虽然是借来的钱,但有了年货,便有了年的味道。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鸡鸭鱼肉都是餐桌上最普通的食物,李桂珍阿姨说:“虽然天天吃,但过年前还是每样都要准备些,平时吃得再好,过年还是要有年样,饭菜要丰盛,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吃年夜饭,才能有过年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