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议事,出“厅”入“亭”的做法值得推广
天水日报
2022年03月11日
□年葆东
秦州区杨家寺镇中川村将“村民议事厅”搬到室外,利用村文化广场上的仿古长廊设立“村民议事亭”,由“厅”变“亭”,一字之变,却一下拉近了村委和村民的距离。此举,应当点赞。(3月4日,本报三版以《村里有个议事亭 一号文件到农村》为题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村民议事是一项制度,其目的就是用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的方式,让村民参与本村重大事情的讨论与表决,以行使监督和管理集体经济的职能。但在实践中,一些地方却让这一好的制度流于形式,效果不佳。原因之一就是村民觉得“厅”里太“正式”,说话得“字斟句酌”,心里有话,但说不“过瘾”。恰如中川村村民所言,“过去村里开会学习安排在村委会办公室,召集慢,受拘束,干部一言堂,村民不说话。”
在西北农村,几乎每村都有一个被村民称之为“牙叉骨台子”的场所。所谓“牙叉骨台子”又叫“闲话台”,大多设在村头,是村民自发聚集的一个较为固定的交流之地,也是村庄信息的集散之地。但长期以来,也是说闲话、论是非“嚼牙叉骨”的地方。各村建起文化广场后,“牙叉骨台子”基本上都将“阵地”转移了来。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的优良传统,这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一个原则,更是和群众打成一片,团结群众、搞好工作的一大法宝。中川村因势利导,主动出“厅”入“亭”,与不良习俗争“阵地”,将“牙叉骨台子”由说闲话的是非之地,改变、发展成让村民“苦有地方诉”“理有地方讲”“话有地方说”的“村民议事亭”。从形式上符合村民的传统习惯,从情感上让村民觉得亲近不生分,从内容上剔除了不和谐的信息,让“正事好事”替代了家长里短。不知不觉间,宣传了政策、弄清了问题、化解了矛盾、传播了文明,更重要的是,让村民通过一次次“大胆说话”强化了主人翁意识,调动了村民自治的积极性。
基层治理是个难题,难就难在个别地方的村干部担心“抬高”群众,会让自己的行为因受到监督没了权威,担心群众七嘴八舌事多难缠,于是消极应付,从主观上把村民议事会当成了一项任务去完成,使之成了一种形式主义,在执行中跑了调、走了样,致使这一制度成了村民眼中与己无关的“宣读会”“通过会”“表决会”“举手会”“投票会”,使村民议事会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得不到广大村民认可。
村民议事会重在一个“议”字,多“议”而慎“决”方能获得大多数村民的支持。中川村将“村民议事厅”搬到室外,由“厅”入“亭”,主动找村民拉家常、议村情、论村事的做法,淡化了形式,却深化了干群关系,获得了村民的信赖与支持,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