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林:撑起就业帮扶一片天
天水日报
2022年08月25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张彬霞
打样、手工绣花、缝边、固定鞋底……8月16日,记者在甘谷县六峰镇工业园区甘肃大漠行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看到,生产车间里一派繁忙景象。
“公司计划明天把生产的一万双麻鞋发往尼泊尔。”甘谷县腾达实业集团董事长张维林指着一旁已完工的麻鞋对记者说。
今年年初,张维林注册了甘肃大漠行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涉及绣制品、绳编工艺品、小饰品、服装等26类商品。这是多年来,张维林在做“劳务红娘”、发展扶贫车间、转型就业帮扶车间、推广“甘味”产品之后的又一特色产业。
在乡亲们心目中,张维林是个敢想敢干,一直努力帮助和带动大家脱贫致富的“甘谷娃”。一路走来,他先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其实很多人都在努力做事,我只是其中一员,能够获得这些荣誉,是政府对我事业的肯定,也是对我未来创业的鞭策与鼓励。”张维林说,“我是农村出来的,文化程度不高,但我敢想也敢尝试,就想着为家乡的乡亲们多做点事。”
回想过往,他是当地有名的“劳务红娘”,并率先在全省创办了扶贫车间。张维林表示,针对企业用工需求,他依托腾达劳务“400”云平台,打造“订单式招生、学徒制培训、组织化输转、一条龙服务”的腾达模式,建立集招工、培训、输转、维权、就业“五位一体”的劳务培训输转模式,实现了用工企业与务工人员的精准对接,有效解决了政府培训与企业需求“两张皮”的问题。
2018年,张维林在甘谷县谢家湾乡丁家沟村建起了服装加工车间。同年5月,在甘谷县大庄镇大庄村,甘肃首个脱贫攻坚扶贫车间在这里挂牌,在600多平方米的车间里,40多台缝纫机整齐摆放,身穿白色工服的工人忙着赶制订单。
至今日,腾达公司在甘谷、秦州、麦积、武山等地建成了多种类型的加工车间,均运行良好。
为了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2021年3月,甘谷县六峰镇腾达“扶贫车间”率先转型成为全省首个“就业帮扶车间”。
从“扶贫车间”到“就业帮扶车间”,张维林努力让这些扎根在小山村的小车间,真正变成了“小康流水线,扶贫梦工场”。
“农民的生活,离不开祖祖辈辈留下来的黄土地,但让老百姓发愁的是,辛苦种出来的农特产品销售不出去,鼓不起大家的钱袋子。”面对这些问题,张维林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推广“甘味”产品,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乡村振兴再出一份力。
张维林利用在江浙沪一带的劳务输转关系,以劳务换市场,采取“产地仓储基地+联营批发档+异地集散工厂+直营店+加盟店”的运营模式,建成了常州3600平方米生鲜集散异地仓。产品从当地仓储基地一站式运到常州仓,可服务周边200公里以内的城市直营店、加盟店,可实现最快3小时送达。
当下,让他底气十足的是,生产车间积累了2000余名熟练的缝纫工,为公司品牌产品的发展奠定了坚实保障。“以前,车间主要以粗加工为主。今后,公司生产的产品将逐步走向中高端市场,为父老乡亲带来更多财富。”张维林信心满满地说。
谈起公司今后的发展方向,张维林表示,扶贫车间帮助乡亲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也实现了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跨界”转型。下一步,公司计划走品牌路线,以麻为原料,做出特色、打响品牌,从研发、加工、终端销售等形成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
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征程上,张维林步履不停,初心不变,依旧选择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