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报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3版:日报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05版:日报五版

06版:日报六版

07版:日报七版

08版:日报八版

返回 2022年12月11日

打响擦亮“渭川文化”品牌

——武山县渭川文化创新发展综述

天水日报      2022年12月11日     

   武轩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把握文化建设规律和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地位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为我们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提供了根本遵循。
  武山居渭川,渭河自西向东奔流而过,孕育了渭水河畔厚重的历史文化,自古就有“秦陇咽喉,巴蜀锁钥,屯戍要寨”之称,是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重要区段,是中华民族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全国武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画之乡”“陇上玉器之乡”,更有“世界第一摩崖佛·武山十有祈福地”之美誉。
一种传承
涵养精神家园

  悠久的历史馈赠了武山众多的文化瑰宝,渭水南北石岭下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交相辉映,国家4A级旅游景区水帘洞、3A级景区木梯寺石窟群和卧牛山森林公园等50多个景观景点星罗棋布,13处红色文化遗迹、200余个古堡风情浓郁、各具特色,彰显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构成了武山历史文化的基本框架,代表着武山地域文化的深刻内涵。
  文化,是历史的承载,也是记忆的镌刻。近年来,武山县高度重视渭川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发展,在研究与整理、传承与创新、建设与融合中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将渭川文化内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促进历史文化传承与新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特别是今年,武山县以“一线六圈”城乡振兴计划实施为契机,注重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依托红色文化、三国文化、祈福文化、石窟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诗词文化、乡贤文化、古堡文化等十种特色文化资源,因地制宜,精心编制《武山县红色文化产业园总体规划》《武山县宁远古堡文化产业园总体规划》《武山县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规划,成立渭川书院和渭川文化产业研究院,在县属媒体推出《渭川印象·非遗之美》栏目,举办首届武林大会暨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启动仪式、2022壬寅年中秋祈福诗会,举行中国工农红军天水武山红军小学授旗授牌仪式等活动……
  一次次探索创新承载着文化血脉,一场场活动举办彰显着文化事业发展的喜人局面,一项项挖掘研究成果全面传承展示着武山深厚的文化底蕴、涵养着干部群众的精神家园。
一张名片
凝聚思想共识

  2022年1月4日,依托武山“十有”资源禀赋,由中共武山县委宣传部、县融媒体中心精心打造的《武山“十有”美名扬》形象宣传片亮相全网,一经发布点击量突破10万人次,让全国人民重新认识了武山、了解了武山,“十有武山·祈福圣地”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武山县第十五次党代会以来,武山县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有效利用独特的优势资源,深入挖掘和开发丰富的文化资源,结合县域资源禀赋,总结提炼了“山雄、水秀、洞天、泉汤、鱼鲜、菜香、文脉、武魂、玉润、人杰”的“十有”特色。
  武山县坚持把“十有”作为凝聚思想共识,讲好武山故事、传播武山声音的一张靓丽名片来培育。一年来,深入挖掘“十有”丰富内涵和文化底蕴,精心宣传推广“十有”资源,实施记录工程,拍摄制作了《初心》《东梁渠》《星耀陇原》等高质量纪录片;打造武山“十有”宣传长廊,举办武山“十有”主题展、“十有武山·祈福圣地——梁明山水画院写生作品展”、诗书画石盆景艺术一体展等系列活动,在县属媒体开设了“渭川文化挖掘整理行动专栏”,推出渭川文化原创稿件500余篇,在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和《渭川盆艺》《武山文艺》等刊物上对武山“十有”文化资源进行了集中展示,进一步提升了“十有武山·祈福圣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套丛书
彰显历史价值

  武山大地上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精神血脉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研究保护工作,为深入挖掘和展示武山深厚的文化底蕴,提炼总结渭川地域文化特色,深入推进武山文化繁荣,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组织编撰出版《渭川文化“十有”系列丛书》,致力于打造成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史资料精品丛书,目的就是要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精神财富。
  该套丛书分《山雄》《水秀》《泉汤》《洞天》《菜香》《鱼鲜》《文脉》《武魂》《玉润》《人杰》10辑,围绕武山“十种特色文化”和武山“十有”主题,整合调动全县宣传、文史、文化、文旅方面专家学者的力量和相关部门的资源优势,组建12个编辑组同时征编、排版和刊印,邀请10名专家学者成立编审专班,组织动员全县文化艺术工作者100余人全力推进征编工作,内容以基础性资料、散文诗歌、诗词曲赋、传说典故、学术研究、摄影作品、各个时期图片资料等文学艺术作品的形式,全方位呈现武山县地域文化。目前丛书征编初稿和评审工作整体完成,已进入出版流程,预计将于2023年4月正式出版发行。
  武山“十有”系列丛书的编撰出版将把武山地域文化全面地、完整地、系列化地展示出来,对于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对于传播武山声音、讲好武山故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种创新
推动文旅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今年6月23日,武山县首届全域旅游推介周启动仪式在龙台镇马年村举行,活动以“世界第一摩崖佛·武山十有祈福地”为主题,通过“推”“游”“展”“演”等方式,全面展示武山特色文化资源和特色产品,加快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促进文旅农康融合发展,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举办首届全域旅游推介周活动,只是武山创建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县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了“以‘一个核心、十种文化、七个小镇、十种产品、十个特色亮点’为主的‘11711’”全域旅游发展思路,为全县文旅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切实推动旅游全域化发展,加快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和鲁班山水帘洞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已连续举办10届武山水帘洞拉梢寺世界第一摩崖大佛祈福文化旅游观光活动、6届万亩油菜花海旅游观光活动,建成甘肃省画院美术馆联盟、梁明山水画院等武山写生基地。从今年6月开始,按照“一乡镇一品牌”“一乡镇一特色”的要求,探索推出以马力镇为代表的石窟文化研学游、以四门镇为代表的农耕文化体验游、以鸳鸯镇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传承游、以滩歌镇为代表的休闲度假生态游、以温泉镇为代表的生态康养度假游、以洛门镇为代表的蔬果观光采摘游、以城关镇为代表的古堡园区观光游等活动。各乡镇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加强对外互动交流,找准发展定位,创新发展举措,积极宣传推介优势产业和旅游产品,加快形成“一线六圈”“三堡九湾”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促进文旅农康融合发展。
一项改革
释放产业活力

  武山县主动建立院地合作机制,与天水师院共建渭川文化产业研究院,成立渭川文化研究中心,以文化对接产业,将引导民营企业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加快推进宁远古堡文化产业园建设等10项内容列入2022年文化体制改革事项,先后召开3次县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研究破解文化产业发展难题的方法和路径,县四大组织领导围绕古堡文化产业园、渭川文化产业园、太皇山大景区建设等课题,在深入调研基础上,编制了《武山县渭川文化产业园规划》《武山县全域旅游规划》《武山县水帘洞创国家5A级景区实施方案》等规划方案,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强县域”的重要载体之一,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盘活全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愈发清晰。
  项目是产业形成的基础,在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2022年4月,按照“文旅赋能型”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围绕“三堡九湾”产业发展布局,启动实施宁远古堡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开发古堡探秘+乡村旅游,实现文旅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目标。宁远古堡产业园的启动建设,仅仅是全县以项目建设为统领,强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两年,武山县强化项目谋划争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各类文化产业项目,先后实施了水帘洞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水帘洞鲁班山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和龙台镇马年村乡村旅游设施建设等重点项目,先后申报了老君山全民健身步道建设项目等11个项目;完成武山县渭河文化产业园等9个项目入库工作,大力培育鸳鸯玉器、渭河奇石、高楼木雕、城关砖雕、渭川盆艺、宁远书画、四门贡醋、浆水酸菜、武山冷水鱼、高山小杂粮等“十个产品”,浓墨重彩书写以文兴业大文章,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创新突破、蓬勃发展之势,成为武山振兴发展、蓄势腾飞的有力支撑。
  以文铸魂,蓄势腾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武山将继续根植沃土,突出“十有”文化资源,依托“十种”特色文化,加快推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出承载武山记忆、彰显武山魅力的文化精品,打响擦亮“渭川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