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时代彩陶文化挖掘乡村根脉
——“走进秦安”后彩陶创意成果推广交流与艺术乡建巡展侧记
天水日报
2023年04月14日
□ 天水文汇 □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郭琦
土地是朴实的,千百年来人们和土地的故事总是令人回味无穷,如果说桃花是秦安这片土地上的诗意与远方,那么彩陶则是这片土地上人们对生活的思考与探索。
一年一度的秦安桃花会迎着暖阳,在人们的期盼中盛大开园。而有一群人则将黄土用艺术的表达方式,为乡村建设者们构建起一个新的空间和舞台。
4月10日,由秦安县委、县政府主办,秦安县文旅局承办,秦安县文化馆、兰州城市学院谷仓当代影像馆、石节子美术馆、刘坪田园美术馆协办的“走进秦安”后彩陶创意成果推广交流与艺术乡建巡展,在秦安县文化馆开展。作为此次秦安桃花会的系列活动之一,该展览也同样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
走进展馆,目光所及,那些原本色彩单一的陶器,被国内外的艺术家们赋予了更多丰富的变化。那看似随意却又有规律的圆,渐变的排列像是水泡聚拢或是扩散,而那些鱼、螺纹、网纹的不同组合,看着陌生又熟悉。展馆内,一些有着工业风金属质感的现代雕塑,似乎在向人们讲述着山脉矿藏里的时代变迁。
兰州城市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党委书记、谷仓当代影像馆馆长左义林是在去年参观“点亮黄土——刘坪田园美术馆公共艺术邀请展”时,被这座乡镇田园美术馆里艺术家们的作品打动。那些树立在田间地头的艺术作品,让他回想起中国当代艺术中第一个村庄美术馆——石节子美术馆。该馆位于秦安县以北五公里锁子峡的石节子村,是由艺术家靳勒发起创立的。多年来,左义林组织专家赴石节子村开展后彩陶艺术实践活动,为后彩陶介入乡村建设积累了经验。
而刘坪田园美术馆对乡村文化振兴所做出的努力,再次点燃了他通过艺术方式发展乡村文化的热情。“神秘的大地湾文化里,蕴含着新石器时代古人对文明生活的发现与创造,古人将精神的图腾记载于每一件陶器之中。甘肃彩陶是判断华夏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人们通过古人制作的陶器,研究历史、文化,而想在当代唤醒传统文化,则需要艺术家们重新审视生活文化的构建。”左义林说,本次展出的百余件后彩陶作品虽然仅是多年研发的一小部分,但他希望可以通过展览,凝聚更多人的力量来进一步回应思考大地湾这块土地上的创造精神,从艺术赋能、乡土资源的利用以及乡村文化复兴等多元角度,探索艺术乡建的可能性。“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已成了大学艺术学科探讨研究当代中国乡村建设的一个新的课题,用新的视角挖掘乡村文化根脉、文化艺术元素以及文化建设的多重路径,成为当下艺术学科的担当和使命。因此,借助学院后彩陶创意研发成果和艺术乡建方面积累的经验,在生活观念、实践方式等能让更多的人达成共识参与行动,便是本次展览的意义所在。”
秦安县文化馆馆长贾彦荣也参与了刘坪田园美术馆的建设工作,一年来美术馆带给乡村的变化,他都看在眼里。“发展乡村旅游,就是为了给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如何用本土文化打造特色旅游是近年来文化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在他看来,文化交流活动是让当地特色文化走出去的有效途径,而艺术乡建则打通了乡村文化精神体系与乡村文化产业体系的壁垒,既为乡村文化传承探索出新的路径,也通过调动乡村群众参与旅游产品的设计、生产,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审美意识。
回忆起建设最初的模样,刘坪田园美术馆馆长成林很是感慨:“去年的桃花会,我们联合了部分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做了一些公共艺术展览,还制作了文创产品,这些努力引来了更多人对秦安文化的关注。艺术是多元的,艺术也是一种生活化的精神交流方式,不管什么表现方式,最主要的是打造文化共鸣。”如何改造自己生活着的这片乡村景观,怎样用自己所学来美化乡村文化空间,一直是成林心里不灭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