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体现“国球精神”的作品
——评影片《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
天水日报
2023年04月14日


□侯捷
□ 观 点 □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在天水上映时,我忙里偷闲去看了电影。
影片历时2小时,讲述中国男乒被“欧洲列强”碾压的20世纪90年代初,留洋教练戴敏佳请缨回国,带领新兵老将在天津向“列强”发起反击,拯救男乒的故事。20世纪90年代,中国男乒遭遇低谷,连续三届世乒赛丢杯,甚至团体成绩一度跌至世界第七。1995年,天津意外获得世乒赛举办资格,也成为中国乒乓绝地反击的最佳时刻。天时、地利已有,人和却成为摆在中国男乒面前的“拦路虎”。片中的“一帅五虎”形象各异、性格鲜明,在巨大压力与困境面前不畏压力,共同演绎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夺杯之战,1995年的天津世乒赛赛场也成了最令人振奋的主场。
作为一名乒乓球爱好者,多年来见证过针对国乒的规则改革、器材改革,感叹着国乒绝地反击、不折不挠的勇气,享受着“智多星”“双子座”“发胶龙”等一代代“大魔王”用汗水、泪水、伤病拼搏得来的荣誉,担忧着张本智和、张本美和、莫雷加德、林昀儒等新生代异军突起对国乒的冲击……纵观影片,导演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细节刻画比较到位,原型人物蔡振华注重发型、身着西装执教,刘国梁肩膀习惯性左高右低,孔令辉勾手弧圈,丁松高度近视削中反攻,马文革正手带伤正面对抗欧洲风靡全球的弧圈技术,影片中还出现许绍发、邓亚萍、林志刚等原型。美中不足的是在刻画功臣王涛时,打法方面王涛是左手横板异质胶皮,影片中呈现出两面反胶。试想,假如王涛是两面反胶,那么面对金泽洙、佩尔森这一等一的高手会不会有如此胜率?打法选择、选人用人处处体现着中国乒乓的集体智慧。
影片中讲述了原国家队总教练蔡振华临危受命,放弃意大利高薪聘请的机会,毅然带伤回国执教,带领马文革、王涛、刘国梁、孔令辉等运动员顶住压力,艰苦训练重夺斯维斯林杯的艰辛历程,打开了新局面,为日后刘国梁执教奠定了坚实基础。整部影片呈现着艰苦创业、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国球精神”,是一部反映中国人自信自强的体育类影视作品。
影片中的陈文,我没有找到原型。回家路上想了想,他应该是代表了一批人,诸如耿真老师那样一批举国体制下,默默无闻为金字塔尖服务的陪练员、运动员、基层教练员。国乒取得胜利,带给我们自豪感、荣誉感的同时,也离不开他们的辛苦付出,我们不能忘记陈文所代表的那一群人。
20世纪90年代末期,看到四面五星红旗同时升起,国际乒联多次修改比赛规则、赛制,更换球质材料加以限制,甚至国外有人呼吁将乒乓球运动从奥运会比赛项目里取缔出去……“中国乒乓球队从来不怕狼来了,怕的是狼没了”,国乒决定实施养狼计划、援外计划,派驻海外兵团,帮助乒乓球运动发展缓慢的国家、地区提升竞技水平。在这期间,涌现出王忠安老师等一批优秀教练员,他们为乒乓球运动全球化、世界化作出了杰出贡献。
作为一名乒乓球运动爱好者,我希望将乒乓球运动也如“女排精神”般列入“精神谱系”,全民皆“乒”。后疫情时代,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打乒乓球可以强身健体、可以舒缓情绪、可以提升专注力、可以改善视力。打乒乓球吧,它可以厚植孩子的家国情怀,培养孩子的拼搏精神,提升孩子的规划能力、塑造孩子的坚毅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