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报一版

02版:日版二版

03版:日报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返回 2023年04月19日

话说天水之七:

明 代 天 水 里

天水日报      2023年04月19日     



■ 阎虎林专栏 ■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漠北草原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公元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即位,效行“汉法”,按照中原王朝传统的统治模式建立了行政管理系统。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天水县并入成州。公元1271年,忽必烈将国号改为“大元”。公元1279年,忽必烈灭南宋统一全国,随后又对行政机构、军事组织等进行调整,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和管理。元初,现天水北部属秦州成纪县,南部属成州天水县,先后由秦蜀行省、陕西行省管辖。
  元朝统治者以行省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先后设置的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有陕西行省,省治京兆(今陕西西安),辖境包括今陕西省及内蒙古、甘肃部分地区。甘肃行省,省治甘州(今甘肃张掖),辖境包括今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由于蒙金、宋元战争的杀戮和创伤,全国人口急剧下降,在蒙金战争爆发之后,“两河山东数千里,人民杀戮几尽,金帛子女、牛马羊畜皆席卷而去,房庐焚毁,城郭丘墟”“中原河渠沟浍之利,莽为丘墟”,尤其元、宋对峙多年,战后“荒城残堡,蔓草颓垣,狐狸啸聚其间”。甘肃行省仅有52044人,可见人烟稀少的地步。
  元朝时期,在乡村居住的人口远多于城镇,不少“富豪大室”和读书人家,宁愿住在乡间,也不愿居住城镇。甚至有人认为,选择常居之所,“乡村为上,负郭次之,城市又次之”,这也是因在战争期间,由于敌对双方争夺城镇,往往是屠城的惨局,所以许多人宁愿居住乡间而不愿居住在城镇。甘肃等地的农业经济虽然经历了从破坏到恢复的过程,但大多地方“地瘠民贫”“地旷而人稀”,农业经济的整体水平大大低于中原地区。民国《天水县志》记载,“(天水县)元初废入成州”,这也是天水从元代以后开始,政治、经济、军事地位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
  朱元璋在立国之后建立了乡里组织,从而形成了以里甲为基本形式的明朝乡里基层政权。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正月,朱元璋诏令天下郡县编赋役黄册,以一百一十户为里,一里之内,推举丁粮多的十人为里长,其余十户为一甲,再推十人为甲首,分掌各甲之事。秦州南乡设立了天水里、青石里、白还里三里,统称为“南乡三里”,划归为成州管辖。民国《天水县志》记载:“(天水县)元初废入成州,明为天水里。”
  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天水、白还、青石三里,从成县归并秦州。
  天水玉泉观碑廊现存的《成县归并秦州天水白还青石三里奉文减差碑》是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所立,上面有:“恩惟我天水、白还、青石三里,原属成县民籍,雍正六年(1728年),奉川陕总督岳大老爷题请,归并秦州。”民国《天水县志》记载:“明为天水里,清雍正五年改隶秦州,即今之天水镇是。”两者虽然在时间上相差一年,但所述事实准确。
  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六月,白莲教起义军打到天水里、青石里一带时,当地的民团进行了阻击,但终因势单力薄,被白莲教的队伍打败,民团伤亡很大,其头领石钢也在激烈的战斗中阵亡。
  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天水、白还、青石三里人又立了《天水白还青石三里重修减差碑记》,此碑存玉泉观,与《成县归并秦州天水白还青石三里奉文减差碑》都在今秦州区天水镇下街的槐花寺亦有存在过,后来被毁,有残碑仍在。天水里所辖的村庄有焦李、石家峡、徐家峡、张家峡、杨家湾、胡家沟、庙坪等。青石里分为青石上和青石下,青石上所辖安新、安老、董家坪、王家庄、孙家庄等村。青石下所辖双阎、陈家湾及现华岐镇的汪家团庄、辛家庄、韩家山等村。白还里所辖王家庄,汪川镇的万家庄,以及现礼县境内的白环堡、武侯堡、宫家庄、郑家磨等村。“南乡三里”的范围包括了天水市秦州区的天水、汪川、华岐三镇和陇南市礼县的盐官、宽川、祁山三镇的部分村庄。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秦州改称天水县,天水里改为天水镇。
■ 保存有天水里石碑的槐花寺
■ 天水里和青石里的“减差碑”
■ 天水镇槐花寺的双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