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人物看一座城的兴衰荣辱
——评剧情式纪录片《敦煌:生而传奇》
天水日报
2023年05月19日
汉书云“敦”,大也,“煌”盛也。这是东汉应邵注《汉书》时,对“敦煌”的解释,取盛大辉煌之意,寓繁荣昌盛之愿,是对敦煌这座古城在历史作用、文化缔造、艺术成就等方面的最好诠释。纪录片《敦煌:生而传奇》由鲁安·麦根、孔·巍澜联合执导,于2021年3月25日播出,作为首部人物纪传体·剧情式传奇纪录片,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更加立体的敦煌。该纪录片共分《烽烟骤起》《祸起萧墙》《长夜孤星》《永生花》《经阁珍宝》五集,分别以各历史时期的人物为切入视角,诉说他们与敦煌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和尘封的历史记忆。将碧血黄沙、战火烽烟、传奇往事、儿女英雄等历史图景呈现给观众,使我们走近那些以勇气、谋略、赤诚和远见书写敦煌传奇的历史人物,重新认识敦煌这座屹立于中西交汇处,蕴藏人类文化基因的灿烂之城。
纪录片从全新的叙事角度出发,讲述了敦煌的另一个侧面。以往以敦煌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纪录片,如《敦煌》《敦煌画派》《敦煌书法》《敦煌伎乐天》等探讨的重心是敦煌艺术,表现的是敦煌本体的艺术成就和历史源流。但《敦煌:生而传奇》则将敦煌城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以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为主要表现对象,去重新审视“敦煌”在历史中如何形成,其形成又与哪些历史人物相关,从而以宏观历史和微观人物的双重视角掀开了敦煌的传奇面纱。
敦煌的荣辱兴衰与历史中具体的人和事是密不可分的,《敦煌:生而传奇》从汉朝的班超、魏国的苍慈、北凉的沮渠蒙逊、唐代的武则天和洪辩五位历史人物的故事出发,为我们重新认识敦煌打开了一扇窗。
《敦煌:生而传奇》以剧情化和戏剧性的方式,书写了敦煌的传奇故事。作为一部纪传体和剧情式的纪录片,该片突破了纪录片力求真实的本性,模糊了纪录片和剧情片的边界,其所运用的情景再现手法,并不同于以往纪录片。不仅整体上呈现着一种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并且在具体的场景中人物还可以展开对话,这种创作手法虽遭到一定程度的诟病,但它符合传奇的调性。敦煌传奇有两个理解,一个是敦煌本身的传奇性,另一个是敦煌这片热土上的传奇故事。因此,该片所使用的剧情式手法不仅与其片名形成互文,还与其内容形成照应。
一般意义上的传奇,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不寻常的故事,另外传奇也可指涉唐传奇,即一种短篇小说的称谓。可见传奇本身具有一种故事化和情节性的特征,《敦煌:生而传奇》就是通过五位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来塑造敦煌的传奇性。从外部形式来看,该片中每个人物的故事都有一个完整的起承转合的情节线。从内部内容来看,每个人物都有细节的对话和表情。《敦煌:生而传奇》便是以这种方式,来彰显敦煌在历史演进中的苦难与荣光,让观众通过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儿女故事来见证敦煌传奇。
唐代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敦煌逐渐走向衰落,尘封于茫茫大漠和漫漫黄沙之中。历经千年之后,在1900年5月26日这天,道士王圆箓意外打开了藏经洞,随后斯坦因与伯希和进行了一场疯狂掠夺,藏经洞中的经文开始在西方显现出它的价值。直到今天,敦煌学已成为一门世界显学,敦煌更是成为世界的敦煌,它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而该片的国际化创作和传播则更加凸显出敦煌的全球化价值。从这点来看,《敦煌:生而传奇》可称之为一部具有国际视野的人物传记纪录片。
该片的国际传播需从创作上谈起。《敦煌:生而传奇》由获得艾美奖的跨国团队制作,实现了创作团队的国际化。且该片的人物采访中,马伯庸、常彧、郑炳林、吴芳思等,包含中国、英国的作家和学者,都对敦煌历史进行了解读,从而实现了创作内容的国际化。此外,该片在上映时,便同时上映了英文解说版本,可以说其真正实现了从制作到发行的国际传播。这种国际化传播不仅使世界更加全方位地了解敦煌历史,理解敦煌价值,还是一次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全球化传播的新实践。
历史长河,浩浩汤汤。多少英雄人物、王侯将相的丰功伟绩在历史中仅有寥寥几笔。但敦煌这座古城却能在历史中的每一个阶段绽放光彩,既经历过太平盛世的休养生息,亦经历过乱世战火的毁坏践踏,虽曾经历过沉寂和没落,但其在千年之后依然能够重新焕发荣光。《敦煌:生而传奇》透过历史人物展现敦煌城的兴衰荣辱,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希望未来有更多敦煌题材的纪录片使敦煌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