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里山海情浓 支教帮扶共育芬芳
——记天津帮扶秦安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党总支副书记、校长刘学颖
天水日报
2023年05月23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景春燕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天津市津南区和天水市秦安县相隔千里,从滨海之城到西部山区,气候差异、时空距离、语言障碍,相差不是一星半点。但是,这一切都没有阻挡天津市物资贸易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刘学颖来西部山区支教的坚定步伐。自踏上秦安这片土地伊始,她就立志要做东西部协作的“美丽灯塔”。
2022年8月,受中组部等部委选派,刘学颖来到天水市秦安县,担任秦安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党支部副书记、校长,开始为期2年的帮扶生涯。
“从天津启程的那一刻起,我知道,自己不仅是一名帮扶校长,更是东西部教育帮扶的桥梁和纽带。”刘学颖说。
初到学校,面对学校职教观念落后、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教师缺乏、培训资源整合不够、培训项目有待拓展等问题,刘学颖在到岗培训会上就坚定地表态:将在总结援甘前辈经验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广泛调研,让津南—秦安两地教育优势互补,在办学理念、校园文化、队伍建设、德育管理、课程研发、专业建设、技能训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云上课程、云上教研等多层面联动,擦亮职业教育品牌,形成新职教模式。
从海滨来到山区,刘学颖也遇到了水土不服、饮食不习惯等困难,但她经过短暂的自我调整后,便一头扎进工作里。她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和中心任务展开调研,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家访等方式,掌握秦安职专的办学情况,然后结合现有办学条件,在制度建设、理念提升、人才帮带等方面出良策、出实招、寻突破。
经过调研,刘学颖认识到,比起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缺口,学校面临的职教观念落后问题更为突出。为此,她多次组织全体教职工,对新的制度进行全面讲解,引导大家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明确目标任务。同时,她积极搭建桥梁,先后组织秦安职专相关专业教师,与北京、天津两地的几所专业学校开展对口帮扶线上教学研讨活动,充分借助东部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为秦安职专教师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持续推进学校专业建设能力不断提升。
“通过组团式帮扶,推动学校各项制度更加健全,搭建东西部教育教学交流平台,学校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升。”秦安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党委总支部书记李永红告诉记者。
“职业教育要高质量发展,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有着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及学校管理经验的刘学颖深知这一点。
为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刘学颖充分发挥帮扶团队“生力军”作用,她组织天津市来秦安帮扶的教师团队与秦安本地青年教师结成12个“帮带对子”,签订“师带徒”协议,开展工作经验传授、实际操作演练、业务能力比武、组织研讨交流等帮带活动58场次。通过组织赛课评比、论文征集、班主任大赛等系列活动,推动备课活动从“单打独斗”走向“集体智慧”,教研活动从“校内单一”走向“多方三维”,教师成长从“自然生长”走向“有序规划”,培养了一批有实力、成梯次、能长久的“本土树种”,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志同道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携手共进者不问来自西东。只有和秦安职专的老师们团结一致、拧成一股绳,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迈上新的台阶。”刘学颖如是说。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刘学颖以推动“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积极借力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组织学校与北京市商业学校、天津市物资贸易学校开展线上思政课教研活动。通过“云端线上”教研交流,进一步推进三地学校对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解和认识。
刘学颖积极发掘德育载体,创新育人模式,推动创设“学校德育大讲堂”、校国旗班、规范每周升旗仪式,积极探索和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营造“崇道德、尚礼仪、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校园风尚。
转眼间,帮扶工作已近一年。刘学颖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倾心履职尽责,帮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1月,秦安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被评为“技能甘肃”推进力度大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的职业院校;在今年3月举办的天水市中职学生技能大赛中,秦安职专的团体总分取得了好成绩,总获奖率连续四年位列全市第一;刘学颖被天水市教育局、市人社局评为技能大赛先进工作者。
“现在秦安职专的学生和老师,就像我的亲人,这里已经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我会用真情和真心去对待学生们,和他们共同成长。”采访中,谈及秦安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师生们,刘学颖的眼睛里流露出温柔的光。
脚下有泥,心中有光。为振兴,不问山高水长。秦安县与天津市,虽远隔千山万水,却因真情协作而心手相牵,情谊相连。
教育帮扶之路注定不是一片坦途,刘学颖的千里支教也才刚刚开始。面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刘学颖有一番自己的规划和畅想。她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希望通过帮扶团队的真情帮扶,能为秦安职专的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