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川:兴水利 惠民生 谱新篇
天水日报
2023年06月02日

奋进七十年 筑梦新时代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陇东南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县域内自然条件差,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围绕建设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把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化作为民办实事的头号工程来抓,接续发力,逐年实施解决。自国家启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张家川县认真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按照规划先行、监管并重、强化保障的工作思路,根据县域地形地貌等自然特点和水资源分布情况,提出“以水源定规模、按地势建工程、规划一次到位、分年组织实施”的建设思路,按照缺水的程度,先难后易,自西向东逐年建设工程。
县水务局负责人介绍,全县依托水源建设了六大跨乡镇、跨流域的千吨万人供水工程,累计解决了全县15个乡镇255个行政村747个自然村1279个村民小组6.12万户30.89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和不稳定问题,全县农村人口无论水量、水质和方便程度实现了饮水安全全覆盖。目前,集中供水量达到100%,自来水通村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8.8%,常住人口入户率已实现100%,供水保证率和水质抽检达标率连续几年保持在95%以上。水费收缴率在96%以上,工程处于良性运行状态。
近年来,张家川县始终坚持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打基础、利长远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如何为全县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水利保障,张家川县水利人在探索、在实践。他们先后以东峡、石峡、富川三座水库和马鹿河为水源,划定为一级水源保护区,库区范围实行围栏封禁措施,实时视频监控,确保库区安全。
木河乡高山村是缺水最严重的村,以前群众吃水困难,重点依靠山泉水、水井水、水窖水,着实让水制约了生活。
据村民马木沙介绍:“以前担水要到两里地外山沟的水泉取水,干旱时要晚间排队,特别是七、八、九月份还要半夜去排队,有时一天只能取一担水,既要做饭又要喂牲口,总感觉水比油贵。”
张家川县抢抓中央国家各项政策机遇,通过自身不懈努力,超前规划,持续抓好农村水利保障体系建设,以防洪工程、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供水工程、节水工程及行业能力建设等重点水利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先后实施了高效节水灌溉、深度贫困县“五小水利”工程等农田水利项目。在东峡和石峡两座水库联通的基础上,依托已建成的富川水库启动实施中西部城乡供水水源保障工程,通过隧洞自流方式为东峡补水,实现3库联通。同时持续加快推进天水市东北部城乡供水工程前期工作,在马鹿河和清水县接壤的位置建设总库容1540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1座,构建全县骨干水网互联互通,实现东峡、石峡、富川、花园水库“4库联通”,达到县域内水资源的平衡利用。通过东水西调,四库互联互通,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不再受水资源的限制和制约。
“现在不管赶集还是干农活,只要一回到家,拧开水龙头,白花花的自来水就来了,有些还接到了厨房、卫生间,用水可方便了,洗衣机、热水器、太阳能成为标配。”村民马利合说。
在确保正常供水的同时,县上不断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配套完善净化消毒设施设备,加强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水质检验监测,着力提升农村供水水质。健全运行管理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农村供水管理“三个责任”,确保有名有实有效。推进农村供水工程统一运行管理,以规模化供水工程为重点,不断规范完善水源保护、水厂运行、水质检测、管护机制、设备设施、冻管防护、标识管理等工作,努力提升农村供水规范化、标准化运行管护水平。
水质检测中心负责人介绍,全县对6处供水工程安装了净水装置、消毒设备及水质在线检测仪,规范开展42项指标和9项测常指标检测,定期对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进行检测,保障了农村饮用水从源头到龙头全流程放心。
(马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