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菌种孕育“黑金”大产业
天水日报
2023年06月07日
三抓三促·基层调研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张文都
芒种之前,周宗锋跑田间的次数比较频繁,他采用地栽栽培技术培育的30多万个菌棒正是孕育黑木耳的关键期。对他来说,这些“黑里俏”可是一年的收成与希望。趁着晴好天气,他一边察看黑木耳的生长情况,一边打开滴灌的喷头,为木耳来一场“及时雨”,保障幼小的黑木耳茁壮成长。
周宗锋秦州区辰宇益翔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的负责人。2019年,他投资500万元,流转华岐镇北杨村34亩土地,开启了培育菌种、栽种黑木耳的尝试。
6月1日,记者在该基地看到,已建成的一座座吊袋大棚矗立在一片川道上,制菌车间、灭菌室、接菌室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在一片密林掩映的山坳旁的一处宽阔地上,地栽的34万个菌棒密密匝匝、整齐地排列,像蜂巢井然有序地铺展。菌棒上长出的木耳,挨挨挤挤地吮吸着阳光雨露,昭示着丰收的成果。
周宗锋培育的黑木耳在当地有着良好的口碑。第一年试种10万个菌棒,产出的干木耳1.2万斤销往陕西汉中、西安等地,收益40多万元。
对于周宗锋来说,栽种黑木耳仅仅是他增收致富的一个产业,而真正让他声名鹊起的是他培育菌种的“绝活”。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尝试,他培育的菌种以成活率高、产量多、品质好成为叫响当地的“菌中之王”。去年,他培育的菌棒仅销售陇南10万棒,销售周边乡镇种植户2万棒,在菌棒生产、菌种培育、木耳种植和销售规模方面,走出了一条全产业链提质增效的新路子。
“栽种木耳最重要的环节是制作菌棒。”周宗锋说,木屑、黄豆粉、麦麸等是培育菌棒的主要原料,要经过培育菌种、灭菌消毒、开口密床、码垛等工序,每一个环节都不敢马虎大意,必须细心把关,只要一道工序出了问题,就得重新培育,既浪费时间还增加成本。
黑木耳享有“素中之肉”“素食之王”的美称,是久负盛名的保健食品,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认知的提高,黑木耳销量逐年提高。周宗锋告诉记者,他种出的木耳不愁销路,每年采收期间,各地客商上门收购,几天就抢购一空。
“地栽只是粗放式种植,为了壮大产业规模,我将利用财政投资资金,发展吊袋大棚种植,让产业走向精细化,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周宗锋说,吊袋大棚种植产量能提高3倍以上,他将提供技术服务,带动北杨、李秦等村从事菌棒生产和种植,让黑木耳成为撬开村民致富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