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报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3版:日报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返回 2023年06月07日

“大落(洛)门寨”与“三府(都)谷”考(下)

□ 裴应东

天水日报      2023年06月07日     



  《宋史·温仲舒传》载:“先是,俗杂羌、戎,有两马家、朵藏、枭波等部,唐末以来,居于渭河之南,大洛、小洛门寨,多产良木,为其所据。岁调卒采伐给京师,必以赀假道于羌户。”宋曾公亮著《武经总要》载:“大、小落门附近更是‘皆巨材所产’。”建隆三年(962年),秦州知州高防在夕阳镇“置采造务,开地数百里,筑堡据要害……岁获大木万本”,随即“西戎酋长尚波于率众来争,颇杀伤戍卒”。《长编》卷七七载:“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知秦州杨怀忠言本州采木,请开疆百余里,召地主给以茶彩。”真宗怕激起蕃部反抗,采取了以钱财换林木的做法,“取路采木,所经族帐,赉以缗帛”。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派人到小落门置寨采木,同时“无得广兴兵甲,以疑戎人”。虽然如此,蕃汉之争仍然存在,蕃部就曾一度占有落门地,张佶知秦州时才又夺回,同时设置四门寨。但张佶“不以恩信待蕃部,由是戎人蓄忿,屡来抄夺”,蕃汉矛盾再度激化。直到曹玮知秦州并修筑大、小落门附近的界壕后,在三都谷战役中重创番部,从此因林木资源而引发的蕃汉之争,才算告一段落。
  据此史料可知,大、小洛门二寨盛产木材,在伏羌和永宁二寨之西、渭河南岸,是渭河上游地区主要的良木产区,宋廷设置寨、驻军主要是为控制本区森林资源,保证伐木和木材运输安全的主要措施。小落门(今洛门镇)是大南河和渭河交汇区,是河运运输交通枢纽。大落门(今四门及其周边区域)则是木材产区,今天四门、滩歌南部一带是茂密的天然次生林地,属小陇山林区,四门云雾山区是天然的原始林区,古木参天、遮天蔽日,今天依然是武山主要林业资源富集区。而今天甘谷磐安(永宁)和武山鸳鸯镇区都不是林区,故大落门应该就是今天武山四门地区。
  北宋为控制渭河上游地区林木资源和西蕃展开激烈争夺,在长达数十年的征战中,三都谷大捷具有决定性意义,曹玮大败西蕃,宋军追杀二十余里,斩首千余级,擒获七人,缴获马牛、杂畜、器仗三万余。《宋史》列传十七载:“唃厮嵒率众数万大入寇,玮迎战三都谷。”关于三都谷的位置,《宋史·吐蕃传》记载此次战事时说,羌兵“至伏羌寨三都谷”。可知三都谷的位置,在伏羌寨(今甘谷县)辖境。伏羌寨至宋时仍是羌人(吐蕃)的聚居地,故有“伏羌”之名。西北师大范三畏教授在《“甘谷”县名的深层文化意蕴──兼考旧县址之位置》(1995年《西北史地》)一文中指出:“甘谷的‘谷’指三府谷水,即今天四门到洛门的大南河水。”如《后汉书·郡国志》之《凉州·汉阳郡》下,首列县名“冀”云:“有朱圉山,有缇群山,雒(落)门聚。”可见,秦汉至三国大南河(三府谷)以东一直隶属冀县治地。三都谷之战发生前,就记载前任秦州知事“侵扰羌地,羌人多叛去”,曹玮知秦州时采取措施令羌人“还故地”,《清史稿·地理志》载三都谷位于伏羌县西。三都谷亦可能指三水合流的谷地。《水经注·渭水》载:“渭水又东,有落门西山东流,三(府)谷水注之,三川统一,东北流,注于渭水。有落门聚,昔冯异攻落门,未拔而薨。”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三府谷,后讹为三都谷。”这是三都谷的一处可能性地点。从《水经注·渭水》三府谷水流向判断,这三府谷水即今武山县的大南河,古称落门水、落门川,发源于武山县南部山脉,向北在今武山县洛门镇注于渭河。杨守敬在《水经注疏》中亦说:“今有南峪河出宁远县东南山,盖即此水矣。”宁远县即今武山县,南峪河为大南河较早的称呼。经查地图,大南河亦是由三条主要的支流汇合而成的。其东源杨河与中源马坞河先在武山县四门镇侯堡村汇合,后在四门镇录坪村附近与西源西河汇合,正与三水合流的意思相符。据此,可知三府(都)谷是指今武山大南河四门川峪段。
  四门镇地处秦岭山脉北麓,地势略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地形因大南河、西河形成长条峡谷梁状区,历来是陇西通往陇南的交通咽喉,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对“大落(洛)门寨”与“三府(都)谷”的考证,有利于继承其地名文化遗产,弘扬地方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