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报一版

02版:日版二版

03版:日报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返回 2023年06月14日

天水伏羲庙匾额中蕴藏的文化内涵(下)

天水日报      2023年06月14日     


  □ 刘玉璞

  天水伏羲庙又名“太昊宫”,是一座专门祭祀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的明代建筑群。现存建筑建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伏羲因创画八卦,奠定中国易学基础,开启中华哲学之源、文明之源,被尊称为“人文始祖”,位列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天水伏羲庙也被人们尊称为“中华第一庙”。
  八千年前,伏羲在天水卦台山观天俯地创画八卦,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哲学思想武器。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传统的天文、地理、历法、数学、农牧业、医学、军事以及婚姻礼制、思想艺术、宗教理念、史学研究等学科的发展。伏羲创画的先天八卦,是伏羲文化的主要特征,到现在仍然吸引着国内外无数学者在探索、研究,并从中得到启发。
  在伏羲庙内有众多的匾额,本期我们探寻伏羲庙内几块明清时期的匾额,感受天水文脉悠长。
  “开天立极”匾
  该匾悬于天水伏羲庙先天殿东侧门之上。长3.38米,宽1.6米,厚0.12米。匾文蓝底金字,上款为“大清乾隆四年岁次己未仲秋谷旦”,下款为“巡抚甘肃都察院佥都御史元展成敬题并书”。四边框有浮雕图案,上边框为双龙戏珠,间施云纹,下边框为双龙戏珠,间施海水纹,两侧边为翔龙和云纹图案。
  “开天立极”中的开天,为开天辟地之意;立极,指开创基业,建立帝业。《旧唐书·辛替否传》:“拨乱反正,开阶立极,得至理之体,设简要之方。”宋·朱熹《〈大学章句〉序》:“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开天立极”指伏羲始作八卦,一画开天,揭示了“天地”“乾坤”“阴阳”之道,为人们树立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大清乾隆四年岁次己未仲秋”,即1739年秋季的第二个月。“谷旦”一词源自《诗经·陈风·东之门》,诗中有“谷旦於差,东方之源”之说。《毛传》解说:“谷,善也。”《辞海》中的“谷旦”,是表示晴朗美好的日子,即良辰之意。除了“谷旦”外,有些匾额用“吉旦”“吉日”等词汇,意义都与“谷旦”相同。
  匾额题写者元展成,生卒记载不详。曾担任贵州巡抚,主要从事贵州之军政事务;1737年—1741年时任巡抚甘肃都察院佥都御史。“都察院”是明清两代最高的监察、弹劾及建议机关。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前代所设御史台为都察院,都察院级别与六部相同。主要负责官员为左右都御史二人,左右副都御史二人,左右佥都御史四人(官阶约为正四品)。巡按州县,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清代改以又依十三道,分设监察御史,左右副都御史专为总督、巡抚的国衔,以方便其行事。至清雍正元年(1723年),又以六科给事中并入,合称为科道。乾隆十三年(1748年),废左佥都御史。
“文明肇启”匾
  天水伏羲庙先天殿暖阁上方,有一块清代匾额,上书“文明肇启”四字。匾文绿底金字,上款为“嘉庆乙丑秋月”,下款为“州牧王赐均题并书”。四边框彩绘龙纹图案,红底蓝彩;上部中间为双龙戏珠纹,左右双龙相对;下部中间为海水仙山纹,左右双龙相对;两侧边为单翔龙,龙纹及周边间饰云朵,四角为火珠纹、折枝花卉纹。
  该匾上款注明题写时间是“嘉庆乙丑秋月”,即嘉庆十年(1805年),秋月指农历的七、八、九月。匾额下款是题写者信息,书刻:州牧王赐均题并书。“州牧”是清代对知州的别称,官阶约为正六品。作者王赐均在嘉庆二年到十二年(1797年—1807年)期间任秦州知州。
  “文明肇启”中的“文明”主要是指伏羲及他的部落在长期与大自然斗争过程中创画八卦,辨析阴阳,造网罟、作历法,开启的中华文明雏形,从此人类从混荒愚昧逐渐走向文明时代的萌芽特征。《贲卦彖》曰:“刚柔相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因此,八卦是文明初始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文化史上伟大的创举,它来自于长期生产生活的实践,完成于肇始文明的伏羲。“肇”和“启”字意相同,为“开始、初始”的意思。“文明肇启”,简单的四个字,高度概括了伏羲的历史功德,是对伏羲巨大历史贡献的赞颂。
  王赐均(生卒年不详),字桐封,一说字台斋,举人,陕西神木(今陕西省榆林市)人。乾隆四十六年(农历辛丑年,1781年)季冬选授甘肃镇番县(今民勤县)知县。乾隆六十年(1795年),知静宁州事。嘉庆二年到十二年(1797年—1807年)任秦州知州。嘉庆十一年冬授宁夏府知府,十二年秋到任。后又任庆阳知府,在任有年(查庆阳史志,均无载,所以不能确定其任职时段),遂告归。年81,卒。
  《天水通史·明清民国卷》职官表记述王赐均任职概况:王赐均任秦州知州时,值州内大饥,王赐均即申文请赈,发钱数万济助贫者;主持重修伏羲庙、文昌宫及秦州东关等城垣,且多捐俸助建。道光《神木县志》记载:“赐均为人刚直,而惠待桑梓……捐廉银倡建兴文书院。”
  王赐均重教兴学之举亦散见于他任过职的其他地方方志。《镇番县志》记载:“苏山书院(今民勤县北街小学)乃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邑令王赐均暨邑士庶捐置”,并由王赐均撰写了《建置苏山书院碑记》,详细记述了书院创建意图、经费来源、地址选定、建筑规模、开院宗旨及对后世展望等内容。《静宁县志》也记载:王赐均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知静宁州事。翌年,以七百余金买地数百亩,在衙署东侧建“亦乐园”,并广集英才,亲自授课。随后,更名“亦乐书院”,又捐资干缗以助书院日常经费。(静宁)一时士子云集,文风大振。民感其德,于书院东侧建“王公祠”。王赐均书法既有赵孟頫的秀美,也有颜真卿的雄浑。尤其“肇”字,笔法中颜体的厚重浑博表现得淋漓尽致。
  庙宇殿堂的匾额书法,应具有正大气象,才能配得上庄严肃穆的环境。伏羲是中华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世代敬仰的伟大贤哲,能给伏羲圣像题写匾额是莫大的机遇和荣幸。因此,天水伏羲庙的匾额都有类似的特征。王赐均作为时任秦州最高长官,题字于此,无论其人品、官德、贡献,均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