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支队过武山境新考(上)
天水日报
2023年06月14日
□ 丁胜
鸳鸯镇位于武山县广武山以西,渭河南岸,地处渭河与榜沙河交汇形成剪刀型地域。武城山扼守陇右,自古为秦陇咽喉,兵家重镇。鸳鸯,盘踞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居十字交通的中心,陇海线上的交通节点。二水合渡,渭水中流,历来为商贸通衢之地。风景优美,阡陌交错,榜沙河与漳河河口分别在鸳鸯村与丁门村,水资源丰富,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为渭河流域粮仓。哑儿峡、支锅峡和邱家峡形成三角形天险,互为犄角、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四方面军沿榜沙河流域经过鸳鸯镇全域,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文化和红色资源,为新时代鸳鸯腾飞镶嵌了革命的底色。
从 闾 井 河 到 榜 沙 河
1935年9月23日,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陕甘支队在哈达铺休息两天,择机北进。毛泽东抓住蒋介石对红军行动的错误判断,令林彪率第一纵队沿闾井河东进,攻占闾井镇,佯出天水,威逼西安,以迷惑敌军。蒋介石遂将主力迅速集结在陇山——天水一线,令已经进至和政、临洮、渭源、陇西、武山直到天水一线的王均部第3军、东北军51军于学忠部和鲁大昌新编第14师加紧构筑工事,严阵以待。致使武山、漳县之间敌人防守兵力空虚,红军迅速越过渭河防线北上,正是绝佳时机。
毛泽东见惑敌目的已经达到,利用国民党军事部署上的空隙,立即率陕甘支队急行军,东进部队回折西北,于24日清晨,从闾井镇出发,突然改变行动路线,转向西北方向前进。毛泽东命令:“各部队不顾一切,星夜赶到新寺。”于是,红军沿岷县红崖、漳县东泉黄家河、韩家川及草滩一线,并计划于当夜八时全军赶到漳县新寺镇附近休整。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行军途中突然遭遇国民党军队飞机轰炸骚扰,加之部队踏上漳县草滩乡桥梁后,天空顷刻狂风怒号、暴雨如注、夜黑如墨、泥泞不堪,给部队行军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时届黄昏,行军路程只走了一半。然而,英勇的红军战士,冒着大雨,顶着夜色,踩着泥泞的小路快步前进,在浓得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沿着崎岖的山路艰难急行军130里,于次(25日)晨拂晓才赶到漳县新寺镇附近,中途只休息了30分钟。天才微明,落伍人员及收容队尚未赶到,党中央又发出命令:“再急行军四十里,到鸳鸯镇南再休整。”开水都不及烧,集合号又响了。红军战士在新寺镇附近每人只喝了一碗冷水、吃了一口干粮就继续急行军了。
25日凌晨,陕甘支队从新寺镇沿龙川河经晋坪村榜沙河畔进入武山县马力镇境内,经苗丰、杨坪、王家门、付家门,强渡漳河,于中午前后宿营于鸳鸯镇以南的丁家门一带。一天一夜外加半天,就从闾井镇赶到丁家门。行军不可谓不神速,正好打了个敌军布防渭河封锁线的时间差。从新寺镇到丁家门,路途正好是40里,普通人步行将近4个小时,红军急行军不到3小时就到达漳河河口北岸的丁家门。
漳河发源于岷县木寨岭,自西南向东,流经漳县境内大草滩、殪虎桥、三岔、盐井、武阳五个乡镇,于孙家峡流入武山县高楼镇境内,经高楼镇高家窑、高楼村、颜家门、八院、子年、刘川、陈门、小庄,到鸳鸯镇新庄村,在丁家门东南方向、安家嘴西北方向与西南来的榜沙河交汇。
因漳河雨季水量很大,经常冲毁沿岸的庄稼和农舍,甚至冲走村民和家禽家畜,沿河村庄经常受到河患滋扰,不胜其烦。25日10时许,红军在丁家门渡漳河时,巧遇漳县草滩乡桥梁暴雨洪峰经过,河水暴涨、泥沙俱下,淹没了漳河两岸的农田。浑浊的暴洪挟裹着被冲毁房屋上的椽子、檩子和农户家的门板、桌子,甚至猪、鸡、羊等家畜家禽,夹杂着巨石,卷着滔天巨浪顺流而下。面对凶猛的暴洪泥石流,红军战士只能返回付家门,找到农户家里,借了门板、农具、铁锹、椽子、绳子等作为渡河工具,中午12点左右全军才渡过漳河。等到部队全部到达丁家门后,除先头部队派出警戒之外,所有人员连饥饿也忘记了,闷头倒在村民炕上或地下,顷刻之间就呼呼大睡。
丁 家 门 露 营 休 整
丁家门处于两水交汇之地,水资源丰富,向北有森林覆盖的紫燕山、大林山可供部队隐蔽撤退,向西可沿漳河西出临洮、渭源,进可攻、退可守,是兵家必争战略要地和部队休整补给最佳场所。到达丁家门的陕甘支队红军战士疲劳到了极点,一天一夜加半天急行军170里,其间还有飞机骚扰、大雨占道、黑夜难行。全体指战员睡了一个下午,到傍晚各部队才开始砍柴引水、埋锅造饭,不少村民也挑水帮厨、铡草喂马,几位大娘还把擀好的面条送到露营地。晚饭吃毕,换班警戒,所有红军战士紧接着在帐篷里又睡了,直到第二天凌晨。此时正值中秋节刚过,秋日的丁家门气温适宜,加之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又无蚊虫骚扰,吃饱喝足的战士们非常放松,倒头便睡,经过半天一夜的休息睡觉,身体基本都得到了恢复。
26日拂晓,毛泽东发出命令,限上午九时前全部渡过渭河。经过丁家门的休整,红军战士个个都生龙活虎、步伐矫健。对渭河这条河流与鸳鸯这个地名,大家都充满着惊奇和喜悦的心情,大概想到姜太公钓鱼的渭水,一定有什么古迹奇景或军事险要。加之漳河水量剧增,渭河肯定河水暴涨,难以横渡。跨越渭河,一定是一场硬仗。据丁玲主编的《红军长征记》“从甘肃到陕西——抗日人民红军北上长征的最后阶段”中电报编译人员杨定华回忆,“红军驻地(鸳鸯嘴)到渭河岸边只有二十里”,从这个距离看,正好是丁家门到鸳鸯镇强渡渭河旧址的距离。而不是现在渭河渡口的“鸳鸯嘴”。由此推断,回忆录中提到的鸳鸯嘴应该是红军向导和战士之间口口相传的失误,实际位置应该是丁家门。
至于鸳鸯嘴的位置,笔者认为有两个可能:一是按照旧志记载,应为现在鸳鸯村强渡渭河的位置。据《明万历宁远县志》和《清康熙宁远县志》记载,鸳鸯嘴为现鸳鸯镇渭河大桥南桥头位置,即红军强渡渭河纪念碑的位置。大林山经盖头地向渭河边延伸出一个山嘴,这个山嘴将西来的渭河水阻挡后改变方向,最大限度保证了鸳鸯镇区的安全。二是按照“两山相峙,状如鸳鸯”的地形规制,榜沙河沿线符合这一地貌的只有支锅峡,峡口宽不到20米,两旁山势奇峻、壁立千仞、高耸入云,深褐色的岩壁下,左右两个石头山嘴一直延伸到榜沙河边,像鸳鸯鸟的双唇一样,故称鸳鸯嘴。但鸳鸯嘴假使在支锅峡的话,距离渭河边不到4公里路,与杨定华的回忆距离不符,长征日记有很多,地名有错误,但路程非常精确,因为路程公里数是按照作战地图标识的。赖传珠长征日记记载:“二十五日,到鸳鸯嘴(今鸳鸯镇)宿营。”综上,回忆录上的鸳鸯嘴应该是丁家门。
杨定华回忆:“又赶了四十里到达鸳鸯嘴(丁家门)附近才停下来。一昼一夜和一个半天,才吃了两顿饭,又没睡觉,一直走一百七十里,若不是红军,我想任何部队也不能这样干。”红军离开丁家门,队伍分成两路纵队,沿榜沙河北进,越过支锅石峡,连走带跑急行军,浩浩荡荡如潮水一般涌向渭水河边。此时,鸳鸯镇和附近支锅石峡碉堡内鲁大昌部两个连的守敌已撤走。红军一路畅通,既无敌机骚扰,也看不到敌人的任何防御部队。不到一个小时,直抵渭河边。
据《武山县文史资料》和《武山县志》记载,1935年6月,为了阻止红军北上,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派别动队进驻武山县府,逼迫县长赵英日夜赶修碉堡,在洛门至山丹到鸳鸯一带共修碉堡二十多座。而支锅石峡的碉堡是武山最西边的一座,也是第一道阻挡红军北上的军事屏障。26日8时许,过鸳鸯镇到达渭河边,随即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