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指 绣 乾 坤
非遗传承人刘云帆收藏及刺绣作品在天水民俗博物馆展出
天水日报
2023年07月20日
本报讯【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刘蕾】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社会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在全社会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良好氛围,近日,天水民俗博物馆充分挖掘馆藏文物资源,联合天水刺绣非遗传承人在北宅子第三展厅、南宅子临展厅举办了“十指绣乾坤——天水市博物馆馆藏天水刺绣、非遗传承人刘云帆收藏刺绣精品展”。
本次展览内容分为两部分:天水市博物馆馆藏和刘云帆个人收藏刺绣精品,以及刘云帆刺绣精品。
刺绣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之一,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据《路史后记》记载,“伏羲化蚕”“伏羲化布”,说明在人类社会早期,远古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在这片区域养蚕化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刺绣不仅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而且又与岁时风俗、人生礼仪,以及文学、绘画、宗教等文化现象相互融合,兼有物质与精神双重功能,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天水刺绣历史悠久,以绣工精细著称,讲究画、绣结合与针法、绣线的运用,注重绣缎画稿的选择。工艺上既吸收了苏绣、湘绣、蜀绣的技法,又融入了地方民情习俗,形成了巧拙相济的格调。题材多以山水、花草、戏剧人物、民间故事为主。此次展览精选市博物馆和刘云帆收藏的刺绣艺术精品,以枕顶、香包、披肩、绣花鞋、百家衣、肚兜为主,大多是女子为自己、家人、亲朋等制作的日常生活之物,表达了纳福求财、驱邪安康的美好寓意。展览不仅能给观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也能增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一架绣绷,十指春风,千针万线,化作一幅幅锦绣画卷。方寸之间,绣女们绣出了灵山秀水,绣出了飞禽走兽,绣出了花鸟人物,绣出了大千世界。
出生于武山县的刘云帆,现为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天水刺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教育部专家库专家等。他致力于敦煌文化、丝路文化为题材的艺术研究创作,作品多次获国际、国家、省市县级奖励。其代表作《石窟遗韵》及敦煌莫高窟壁画、麦积山石窟系列作品,分别获2012年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2016年第十二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作品《敦煌菩萨》还被国家图书馆典籍博物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