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街村:二十座大棚收两茬
天水日报
2023年09月01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张彬霞
八月下旬,秋意渐浓,车辆行驶在刘什公路沿线,大门河奔流而过,河对岸的秦州区大门镇下街村高标准蔬菜大棚种植基地,20座钢架蔬菜大棚有序排列。
记者来到蔬菜大棚门口看到张贴着大棚负责人的照片和名字,棚内各类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焕发出勃勃生机。
“最近几天,大棚里种植的西葫芦已陆续上市。”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小明欣喜地告诉记者,下街村集体经济蔬菜大棚自去年10月建成后,由村党支部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及党员群众种植了大蒜、白菜、菠菜、香菜等,农作物喜获丰收,经济效益可观,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开门红”。
下街村辖2个自然村,有农户323户1554人,这里光照充足,地下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设施蔬菜产业。近年来,下街村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全镇“一区、三园、多基地”产业布局和“山区粮食、半山区中药材、川区花卉蔬菜、适应区种植养殖”的发展思路,着力建基地、树品牌、延链条、促销售,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持续向好,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兴村富民的新路子。
“去年,村上通过召开流动党员及在外人才交流座谈会,向群众征求了意见和建议,确保发展大棚蔬菜产业。经村党组织积极争取财政衔接资金36万元,流转土地20亩,建成了钢架蔬菜大棚20座。”王小明说。
“发展设施大棚能有效避免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损伤,大棚蔬菜会较早上市,这对增加下街村集体经济收入非常有利。”王小明说,村集体经济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就建在刘什公路旁边,蔬菜运输、销售都很便捷。
“早上从大棚里采摘的西葫芦已经装袋打包好,预计有200余斤,会通过批发方式进行销售。估计再有半个月,基地里的10棚西葫芦将大量上市。”王小明说。
下街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同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搭建利益联结,吸纳边缘户、低保户以及村上闲散劳动力等就近就业,增加就业群众年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
今年年初,村上制定了蔬菜大棚种植规划,种植大蒜6棚、架豆王5棚、包包菜4棚、辣椒3棚、菠菜、油菜1棚、贝贝南瓜1棚,并将时令蔬菜与反季节蔬菜种植相结合,有效保障了每个大棚种植2茬的目标,预计今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将在12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