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纯净为笔,用长诗走近人类重要文明源头
——汪渺携长诗《伏羲创世》走进西北大学研讨
天水日报
2023年10月26日


一部伏羲、女娲的创世史诗,一曲中华民族的源头长歌——天水诗人汪渺长诗《伏羲创世》,历时十二载完成,2023年6月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杨华
10月中旬的西安与天水,有着截然不同的天气性格,一边是温柔暖阳照耀的长安,另一边则是接受着毛衣外套亲昵的龙城天水,14日,本是赋闲在家的周末,却因一场即将展开的艺术研讨盛宴,让两地垂涎于艺术享受的人汇聚在西北大学。
下午两点半,西北大学文学院的会议室内,台上的电子屏上是诗人汪渺定眸远眺的肖像照,还有甚为醒目的大字《伏羲创世》汪渺长诗研讨会,这也是今天的主题。台下桌上摆放着的零食、水果仿佛在告诉来宾,关于艺术的探讨,不必拘谨。
陈 晓 辉
用一滴圣水浇筑荣光与梦想
研讨会一开始,西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陈晓辉发表了精彩致辞:“《伏羲创世》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回应了创世之问,重塑了中华民族文化之争,为培养民族文化自信和优秀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的答案和路径。”从其点评不难看出,他对《伏羲创世》这本书的价值予以肯定。陈晓辉说,《伏羲创世》氤氲着浓烈的浪漫主义气质,呈现出明确的万物有灵论,寻求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伏羲创世》不但符合普通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基本诉求,也在用一种情感共济的方式,弥合着人类内心的割裂与暗伤。”
杨 清 汀
《伏羲创世》应属于天水之外
更广阔的文化空间
发言时,天水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杨清汀首先向汪渺的长诗《伏羲创世》表示祝贺。他说,此次研讨会能在西北大学举办,自己的兴奋之情,不亚于汪渺本人。“我们需要一部记叙人文始祖伏羲的史诗,用艺术的光辉昭显中华民族的原创精神,汪渺的作品作出了值得肯定的尝试,它不仅属于天水,更属于天水之外更广阔的文化空间。”显然,对于《伏羲创世》,杨清汀有着更高的期待和更深远的思考。他在思考寻根文化血脉之上的文学作品,如何成为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并将其连成一片,照耀向更辽阔的地方。
杨 继 军
将《伏羲创世》打造成文学IP
敦煌文艺出版社社长杨继军在对这本书表示充分认可的同时,也表示将为《伏羲创世》做好后续文创产品的支持,因为中华文明的源头就在成纪,就在天水。“读者传媒将会做融合出版,在图书的基础上,开发一些动漫、数字化类的产品,要将这本书作为文学IP来打造。”
随后,杨清汀向西北大学文学院赠送书法作品,汪渺向西北大学文学院赠送书籍。合影留念后,文学艺术的交流研讨活动进入激烈探讨的阶段,来自甘肃及陕西两地的作家、评论家、导演、编辑,西北大学文学院教师、创意写作在读硕士研究生等,各自抒发真知灼见。
西安财经大学副教授宋宁刚说:“他用12年的时间创作打磨,完成这部五千行的长诗,耐力可嘉、勇气可嘉,值得庆贺和学习。”在宋宁刚看来,汪渺的《伏羲创世》,被称为是“一部伏羲、女娲的创世史诗,一曲中华民族的源头长歌”。“史诗”和“长歌”其实是不同的概念,他更倾向于认为它们是从修辞的意义上认定,而不是从事实的意义上判断。而诗人、西北大学文学院教师雷勇则认为,史诗的衡量标准大体可以从诗性和叙事性两方面入手,汪渺的创世史诗《伏羲创世》兼顾了诗性与叙事性的平衡。雷勇说:“汪先生往往用童心的视角去审视司空见惯的事物,从而获得一种陌生化的效果。比如‘映在水里红莲一样艳丽的,叫太阳’‘露珠是星星留在小草上的吻’等等。”而“露珠是星星留在小草上的吻”这个非常有灵性的比喻,让他眼前一亮,他非常喜欢这一句。
“本雅明评价卡夫卡时说:‘他用童话对付神话中的暴力。’汪渺努力寻找人性和神性的中间地带与温暖区间。”这是西北大学文学院教师尚斌读完《伏羲创世》后发出的感慨。无疑,他感受到了作者的用心,感受到了这部作品的温暖和力量,而汪渺寻找到的这个温暖区间,不仅他需要,在流淌向读者心里的这条路上更需要。尚斌还说,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是爱,此诗拥有超越文学的世界观意义。
天水市融媒体中心文化文艺中心主任、作家胡晓宜从多年编辑经验谈起:“阅读过很多关于伏羲文化的论文和文学作品,领略到不同作者对伏羲故事的诠释,但在众多文本中伏羲依然是高高在上的姿态。因此,如何将伏羲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一个重要且富有价值的问题。而《伏羲创世》让伏羲来到我们身边,变成了平凡人,恰恰因为这种平凡,才达到了诗人汪渺创作的目的——让伏羲从神回到人,这是长诗最成功的一点。”
研讨会上,陕西诗人陈红,天水诗人、作家依次分享了各自的阅读感受。李王强认为,《伏羲创世》这部作品最大的特色,是以人性化的视角解读神性,使得作品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并且以个性化的想象完成了对神话传说中个别细节的解构、修复与重塑。
“很少有人尝试这个话题,它需要广博的知识储备,大量的历史资料研究,以及恒久的热爱之情和坦诚的赤子之心。”王军红说:“伏羲、女娲精神实际上就是天地精神,是一种大爱精神,在中华历史中这种精神是没有断绝的。”
在探讨中,大家一致肯定了《伏羲创世》的现实意义,同时也都提到了作品语言的纯粹性。他们认为,汪渺的语言中既包含纯真的童话世界,又有现实的深刻感悟。
西北大学创意写作在读硕士、青年诗人王悦说:“汪渺以生动鲜活的自然语言(几乎抛弃了诗歌语言的陌生化技巧),为这部作品保留一份泥土般的纯粹和清新。诗人的语言富有韵律感与诗的美感,又兼具形象感与生活感,非常接地气。”
而对于导演、作家、诗人陈非来说,让他读来感动,觉得精彩,就是好作品。他在分享感受时说的那句“诗人,是被上帝打扰的人”,反复读来,触动人的心弦。
汪渺在最后分享了他的创作历程。汪渺说,他将自己的骨头当柴,将血当水,将心当人参,经过漫长的十二年时光,才熬出了《伏羲创世》。“《伏羲创世》将伏羲、女娲从庙堂里请了出来,以血以肉,让他们从神回到人。不过,最后他们的人性在磨炼中得到了升华,成了我们心中的神。诗人的学识很重要,但比学识更重要的是本真。不管文学式样怎样翻新,手法怎样多变,想象多么怪异,思考多么深刻,本真永远是文学的底色,失去了本真,诗自然会失去灵性,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诗。”的确,只有内心纯粹、灵魂纯洁的人,才能写出富有灵性、干净洁白的文字,才能把诗种进读者的心里,然后在心里开出花。
研讨会结束后,西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陈晓辉教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您是否来过天水?在读完长诗《伏羲创世》,参加完本次研讨会后,有没有让您对天水有了不同于往昔的了解?
陈晓辉:我今年四月还去过天水,虽然我来自陕西,但我们自古都同属雍州,背靠秦岭,口饮渭水,同根同源,一奶同胞。所以到天水以后,风土人情基本相似,没有隔阂,特别震撼的是天水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从整个城市古色古香的布局,对道路的命名,对创作、书法等艺术形式由衷的热爱,对教育的重视等,都让人印象深刻。
在拜读了汪渺老师的长篇叙事诗《伏羲创世》后,更加深了我的观感,那种与生俱来的对地域文化的尊崇与自豪,是从骨子里自然流淌出来的。特别是他历时十二年对伏羲文化的持续挖掘和创造重构,更令人肃然起敬,让我从一个具体的案例当中强化了前面的认识,也加深了对天水古典文化与现代文化根脉相连的厚重传统的理解。
记者:大部分诗人、作家笔下对于寻根题材的作品,总是有着别样的情愫和执念,他们也成为传播地方文化的重要精神力量。我看到今天来了很多旁听的青年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您作为西北大学文学院的副院长,就寻根文学方面的创作,对青年一代的文学创作者有着怎样的期盼?
陈晓辉:1985年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写道:“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谜。”这个纲领性的发言,成为80年代“寻根文学”的纲领。但事实上,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古代还是现代,文学“寻根”是一种作家探寻民族文化命脉的行径,也是弘扬所在地优秀文化的自觉,更是探寻自我,实现自我诗化的核心方式。
作为一名教师,我相信创作“寻根文学”,探寻“文化之根”,是青年作家的一种创作自觉,是刻在其骨子里的文化记忆,无须强调,无须刻意。他们一定会在成长的过程中,赓续文化传统,发挥其阐释的想象力,重构与时俱进的、新的文化根脉。只要文学不死,“寻根”将是必然。
时间嘀嗒不肯放慢脚步,让这场思维碰撞和带来文学启迪的研讨会迎来尾声,这短暂的下午虽然结束,但文学与艺术之花,仍然绽放在大家的心里。汪渺笔下的伏羲、女娲,流淌的浓郁的爱、温暖和诗意,每翻一页,都有想象奇特的绝妙诗句,每一个篇章都引人入胜、发人深思。未来,《伏羲创世》定会带着人类重要文明源头的故事与精神,去往更辽阔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