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报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3版:日报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返回 2023年12月01日

寻源伏羲庙

天水日报      2023年12月01日     


  □ 王重扬

  少年时,我们常在村子的小河里玩耍,捉鱼摸虾。河水清澈,沙石可辨。河里游鱼很多,有人说鱼都是从上游来的。据老人们说,河的源头是一口老泉,泉里有几条老鱼,是这些小鱼的老祖宗。
  于是,我们几个顽皮小子就兴致勃勃,要去溯源看那老泉。一个美好的秋日,我们沿河而上,走出了十多里,还远远看不见源头……
  那次溯源不成,成为少年时代的遗憾。到天水工作后,“羲皇故里”天水的人文厚土继续滋养着我。传说,这里是三皇之首伏羲的故里,天水这座小城成了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生活在伏羲文化浓厚的大地上,我逐步了解着伏羲和他创造的文明。最终,我惊觉:这是一个新的、更为重大的源头。溯源,成了我二十年后新的动力。
  离家不远的伏羲庙,自然是前去探寻的第一站。伏羲庙,又称太昊宫、人宗庙,位于天水市中心,是中国西北地区著名古建筑群之一,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间(1483—1484年),为中国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来到伏羲城门口,东面高大的城门楼威严夺人,青砖为基、白墙为体、汉瓦为顶,设置三个门洞,门洞墙壁上分别绘有八卦图和河图洛书图案,为伏羲庙增添了传奇和神秘色彩。
  穿门而过,两边是仿古建筑,陈列着天水当地的文创产品和特产,广场两边的走廊上,游人乘凉,有老人拉着二胡、唱着秦腔,围满了欣赏的人群。
  广场北面,伏羲庙大门遥遥在望。庙门前有一“开天明道”的牌坊,为清代乾隆年间所题。根据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建置》所记:“太昊宫旧榜已失,会今制府杨公过此,易题名‘开天明道’。”当时,由于年代久远,太昊宫的旧匾已经丢失,恰好时任湟中观察使的杨应琚路过天水,于是就请他题额,杨应琚思索一番后,题写了“开天明道”四字。两侧还有“继天立极”牌坊和“开物成务”牌坊,对称地分列东西。牌坊下都立有石碑,上有铭文,告诫过往行人:骑马者下马,乘轿者下轿,以示对伏羲的崇敬。
  庙门上,有匾曰:“与天地准”。这是天水当地有名的大儒胡缵宗所题,其内容源于《周易·系辞传上》:“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跨过大门,就真正进入了伏羲庙内。一道仪门横亘在眼前,上书:伏羲庙。仪门面阔五间,分别为中间明间、两侧次间、最边上尽间,明间仅供羲皇和代天子祭祀伏羲的官员出入,平时关闭,遇有重大祭祀活动时才开启。次间为祭拜始祖时官员整冠、盥洗之所,尽间是各级官员和一般民众出入的通道。一步步走近,千万年的时空仿佛都被吸引在了这小小的空间里,混沌的太古、粗糙的远古,因为伏羲这样的人终于打开文明的曙光,一画开天,历史开始流光溢彩。
  过仪门,众多柏树伸展出伟岸的身姿,立地通天。这些树可不寻常,年纪要比伏羲庙建筑还大,树龄都在七八百年左右。据说是明代所植,当时共有64株,现在仅存37株。相传是按天干地支六十甲子排列循环,每年推选其中一株在庙内值班,传达人宗爷伏羲的旨意,当地人经常会求它治病疗疾。
  炉香正熏,一株高大的侧柏和众多游人一样,倾倒在先天殿前方,树冠靠近大殿屋脊,犹如掠过大殿的一道龙尾一般,形成令人惊艳的奇观。树中段有一方石柱支撑,树牌显示,这棵树年龄已经1000多岁。树干上纹理深嵌,形成一层层刀片般的深痕。又像是被时间撑破的裂隙,散发着醇厚的光阴。
  先天殿是伏羲庙的正殿,重檐歇山大顶衬以龙吻脊、雕花天宫宝刹,构造出非凡的气度和庄严肃穆的境界。古木门窗上,雕刻着许多精致的图案,仔细辨认,大概有龙、凤、麋鹿、仙鹤、牡丹等,构图精巧、华丽精美,每个细节都力求完美,展示出高超的木雕技艺。
  入殿,伏羲像正襟危坐,颇显威严。大殿顶部井口天花镶嵌伏羲六十四卦卦象图,而藻井施绘河图和伏羲先天八卦图,再次彰显伏羲画卦的伟绩,融合了装饰和展示功能。抬头凝视卦象图,恍若进入伏羲制作的迷宫中,在长、短、连、断的通道里兜兜转转,时通时阻,时迷时醒,如此简单的图案,幻化出变化无穷的景象,让人目眩神迷,无法参透其玄机。
  大殿构造复杂,全部由木料建成,上檐殿身七架,下檐周匝回廊,间架结构自然,比例尺度很合理,让人不禁对当时设计建造大殿的工匠深感佩服。一柱一檐,尽显中华文化;一窗一瓦,都是历史积尘。端详着、抚摸着、领略着、沉思着,游览这种文化深厚的地方,我总觉得有些沉重之感,是对于深厚底蕴的敬畏,还是自身学养浅陋的自卑,或者是对于深奥磅礴的文化之力难以掌握的惋惜,始终说不清楚。
  伏羲文化,是我国文化中最早、最强劲的一支力量。几千年来,这种力量一直贯穿于国人的生活点滴和生存之道中,虽不张扬,但无处不在。
  寻源伏羲,就是要从这些枝枝蔓蔓入手,从多个维度追寻主根,最终描绘出伏羲文化的主干图。而要绘制这幅图,必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要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天水无疑是最好的切入点之一。从伏羲庙的千年祭祀,到卦台山的久远驻足,再到大地湾的文明孕育,一条清晰的脉络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个脉络,就是几条河流的脉络,曲曲折折,清晰而深刻。从渭河出生、成长,向黄河迁徙壮大,再到长江流域开拓,最终走向繁盛,伏羲氏族最终形成了华夏民族的重要部分。
  溯流而上,我们穿越一个又一个千年,重见一代代人在时代惊涛骇浪中争斗的身姿,民族精神在历史洪流里一次次锤炼。溯流而上,我们穿越亿万计的人群,与无数睿智果敢的先贤擦肩,虽不能停留片刻,耳畔依旧回响着他们砥砺人生、激越精神的嗡鸣。溯流而上,我们穿越无数的漩涡与杂音,亲历那些拨云见雾、挽澜扶倾的壮烈勇士……
  溯流而上,我们最终来到伏羲面前。
  《周易·系辞传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人如浮萍,漂于江上。有顺流而下的闲适,也有奋楫逆流的拼搏。出了伏羲城,便是天水古城,穿过古城,就是天水城当下的街头小巷。
  寻访古迹,就是翻阅尘封的旧籍。修修补补,一代代人想尽办法留存下一些宝贵的东西。伏羲庙,已然不仅仅是祭拜伏羲的殿堂,更多地留下了数千年来衍生出来的丰富文化涵养,是一片片瓦、一根根木、一块块砖、一首首诗、一个个传说堆砌起来的雄伟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