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大像山,凸显建筑文化艺术魅力
天水日报
2023年12月01日
秋风扫落叶,严寒飞雪花,时间的脚步匆匆,一眨眼,冬来了!初冬没有隆冬的素丽,只有清冷干燥的风吹过,但并不太冷,只有在早晚气温稍稍低了一些,此时的花草树木还呈现出秋末的景象,完全没有冬天给人的破败凋敝的感觉。
如此天气,最适合游览的景区绝对是人文景点。即使没有宜人的景色点缀,却更加凸显景点文化底蕴的深厚。正如大像山石窟,无论是古建还是石窟,都在尽情展现各自的文化和艺术魅力。
“一座大像山,半部甘谷史。”甘谷历史悠久,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旅游资源众多。“甘谷好风光·醉美大像山”是对甘谷旅游的高度概括。
大像山景区位于甘谷县城西2.5公里处,东距天水麦积山石窟100公里,西距武山水帘洞石窟40公里,是古丝绸之路上融石窟与古建为一体的重要文化遗存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至于大像山之得名,是因山巅修凿大佛像而来。大像山大佛开凿于北魏,彩妆于盛唐,荟萃了古冀山水和人文景观的精华。其特色主要集中在窟高、洞幽、山雄、像美、寺深、阁巧、松奇、水秀八个方面。
大像山石窟山体呈东西走向,东高西低,石窟和古建筑分布在1.5公里的山脊上。西区为古建筑区,从低到高依次排列15处明清建筑,其中文昌阁始建于清代前期,主殿阁式建筑,四角攒顶,八角出挑,以四梁相托八卦藻井形式相承屋面,为建筑学上较为少见的造型技艺。东区为石窟寺,共有22个洞窟,一字形排列,多为平顶方形窟,除大佛殿外,均无原来造像。
大像山大佛依山开凿,因窟成佛,佛龛高34米,宽14米,深4.5米。佛高23.3米,倚坐,两眼平视,高肉髻,水波纹发式,额中有毫光,嘴唇宽厚,两耳垂肩,面部贴金,蝌蚪胡须,右手施无畏印,左手平抚膝盖,两脚踩莲台。大佛宽厚的上唇短须在佛教造像中并不多见,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于此可见一斑。大佛为唐代所造著名的弥勒大像之一,是唐代弥勒信仰的具体反映。
文化如风、如水,滋润着永恒的山水,亦滋润着人类的心灵。世人游山玩水,其实游的是心境,玩的是文化。没有文化底蕴的风景,也只是一种美丽的存在,终究不能赢得世人的青睐。
俗话说,如果来甘谷,不到大像山等于没来甘谷。大像山不但秉承了秦岭浑然博大的气质、深邃厚重的风骨,而且被古老悠久的渭河浸润得风姿绰约、丰润华美。千百年来,这座陇右名山,深情地遥望着渭河的潮涨潮落,记录着丝路的荣辱兴衰,也收藏着甘谷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 (文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