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伏羲文化“火”出圈 发新芽
天水日报
2024年04月12日
□ 王浩 丁赛
每年从正月十五开始,伏羲城内流光溢彩、人声鼎沸,一年一度的春节伏羲庙民俗活动在这里拉开帷幕。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有灯会、戏曲公演、非遗文化展演等,吸引了大量群众,场面蔚为壮观。在这些穿梭往来的人群中,你会发现很多年轻人的身影。不论是大众媒体的传播,或是人际传播的耳濡目染,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伏羲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谈起伏羲,其文字记载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散见于《易传·系辞传下》《管子》《庄子》《楚辞》《荀子》《列子》《战国策》及《世本》等先秦典籍。《易传·系辞传下》载:“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古书记载各有不同,说法不一,但是对于伏羲的地位和功绩是认可统一的。伏羲氏生于今之甘肃天水,其伏羲的文化遗迹分布在全国各地。
多年来,天水市对于伏羲文化的传承十分重视,每年定期举办的公祭伏羲大典,从1988年恢复以来,规模、规格不断提升,凝结着中华儿女对于伏羲的崇敬。伏羲文化的传承就似绳子的两端,一端映照着历史,一端关联着当下和未来,因此天水还会积极举办伏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坛、讲座等,吸引全国各地的学者来到天水伏羲庙朝圣拜谒、踏访考察。
虽然有了学界的支撑,但全民互动也不能落下,一批批围绕伏羲文化主题的文艺作品孕育而生,《一画开天》等大型舞剧,引发热烈的讨论,凡是去过现场的人,都会发出由衷赞叹,“真、善、美”的价值观念直击观众内心。伏羲文化的“火”,还有那一件件承载伏羲元素的精巧文创产品,取材于各类图画、文字的伏羲八卦仪、羲皇福茶茶杯、伏羲玩偶公仔、纹饰用具、折扇应有尽有,这种文化与时尚的结合,既有趣又充满仪式感,实现了“可体验、可消费、可带走”的文旅产业延伸。此外,伏羲文化还通过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传播和推广,数字藏品平台也推出了伏羲文化相关的数字藏品,让人们在虚拟世界中也能感受到伏羲文化的独特魅力。
让伏羲文化不断“火”起来,反映了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尊重,更体现了人们对于精神追求和身份认同的深层次需求。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文化根源,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伏羲文化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寻找自我、理解历史、感悟生活的重要平台。“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伏羲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几千年来,人们把上古先民不断进取的强大创造力和伟大的历史功绩,都聚集于伏羲的形象中。通过祭祀,表达对中华人文始祖开创文明、教化万物的崇尚和敬意,从创造、包容、和合、进取、创新、坚韧不拔的伏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单从天水对于伏羲文化的保护传承来讲,历经多年,相沿成习,从未间断。尤其是2023年11月施行的《天水市伏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更将在历史文化保护立法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凸显了天水对于传播好、传承好伏羲文化的决心与信心。当然保护和传承伏羲文化成为一种文化自觉,确实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它需要建立一种普遍认可的意识,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它需要的是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是在认知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本民族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所处位置、历史、现状、未来,最终实现情感自觉、价值自觉、责任自觉和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