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保租房系列报道之四
努力提升新市民居住幸福指数
天水日报
2024年05月15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裴婷婷 张雷
住房问题是新市民群体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也是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为让更多来我市创业就业的新市民、青年人实现住有所居、住有宜居,我市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强力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筹集工作,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努力提升新市民的居住幸福指数。
利用园区配套用地新建,天水众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已分配入住134套;秦安县人民医院的100套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预计7月达到入住条件;新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新建90套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麦积区桥南片区书苑路149套保障性租赁住房正在建设中……
“政府帮助推进的保障性租赁住房,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天水众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高兴地说,这项民心工程不但解决了员工住房的问题,对于留住人才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据悉,目前我市累计建设和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5118套,建成1677套,出租1517套,共争取国家、省级补助资金和政府专项债券2.85亿元。
“2021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省上也及时出台了相关政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响应,迅速启动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筹集工作。”天水市房产服务中心副主任陈志刚告诉记者,市房产服务中心第一时间组织各县区和相关单位,对保障性租赁住房需求和存量土地、房屋资源情况进行了摸底,掌握了全市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总需求,并制订各县区分年度建设的筹集计划。
陈志刚表示,我市在鼓励企事业单位利用自有土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同时,挖掘低效闲置非居住存量房源,改建一批保障性租赁住房。落实产业园区工业配套行政办公和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由7%提高到15%,用于建设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下一步,将通过积极探索利用存量房商品房或棚改项目增量房源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短期内形成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有效供给。
如今,随着近两年开工建设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将在明年陆续建成投入使用,我市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工作,将从“重建设”过渡到“建设管理并重”的新阶段。
对此,天水市房产服务中心将指导开发区建设局和各县区住建中心,制订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按照“租户可负担、企业能持续”原则,根据项目区位、住房品质、配套设施完善度制订阶梯式租金标准,加强分配管理,确保入住对象符合条件。同时,优化流程,提高保障效率,积极协调相关单位落实执行民用水电气暖价格等支持政策及税收优惠政策。
“我们积极落实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会议关于‘下力气建设好房子’要求,打造更宜居更高品质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在满足保障对象对舒适居住空间基本要求基础上,更加重视物业服务和周边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实现保民生和提品质双重目标。”陈志刚说。
心安之处即为家。未来,我市将持续发力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量,加快在建项目工程进度,探索存量房源转化、利用企事业单位闲置用房改建等措施,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有效供给。同时,加强分配管理,协调落实优惠政策,打造高品质的保障性租赁住房,让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得放心、住得安心、住得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