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守护城市历史文化的根与魂
天水日报
2024年05月20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马 凯
马仓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天水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历史文化资源。近年来,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保护原则,持续提升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水平,让“沉睡”的历史文化焕发生机。
伏羲庙是全世界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庙内古建雄伟,古柏林立。为了更好地保护庙区内历史文化遗存,伏羲庙自2023年6月启动了历史以来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修缮工程,最大限度保持和延续庙内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我们对伏羲庙中轴线的主体建筑全部进行揭底、揭顶,更换糟雨的檐椽,对琉璃瓦重新进行加固,整体修复效果非常不错。目前,为了迎接公祭伏羲大典,按照设计方案要求,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加快了进度,已经完成屋面的修缮。”天水市博物馆副馆长张建军说。
古树名木是绿色“活化石”,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伏羲庙各院内遍布古柏,与庙宇古刹相依相存。这些古柏为明代所植,树龄400年以上,现存37株,存活的有28株。为了守护古树名木,我市对全市城区内846株古树名木和7个古树群建档立卡、挂牌保护,实现“一树一档”、数字信息化保护管理,目前古树的生存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张建军告诉记者,市博物馆邀请专家对庙内古树进行会诊,并积极采取人工喷洒药物除虫,对叶面进行施肥,灌输营养液,对古树的生长区域进行松土,这些措施缓解了古树病害程度,有力保护了古树生长。
秦州区西关片区保存着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居民院落群,因历史久远,不少古建民居年久失修,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自2018年我市启动实施了西关古城修缮保护工程以来,一期项目已经完成28个文物保护院落的修缮工作。无论是墙面、屋脊,还是青砖、土炕,施工方都对历史建筑构造、风格、材质、工艺进行最大限度保存复原,让数百年的宅院重现明清时期的古韵。
甘肃公航旅天水名城保护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建设部部长王建武说:“我们严格按照最小干预的原则,为古建筑保质保量做好修缮工作,尤其是历史文化街区三星巷和自由路都取得了较好的保护效果。”
为了更好地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我市制定出台了天水市第一部实体性法规《天水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并印发了《天水市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方案》,有效促进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截至目前,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省级文保单位58处,完整的名城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体系15处,现有保存较好的伏羲城、西关城2处历史城区,140余处古民居院落,百年以上古树名木2000余株。
“近年来,我们加大投融资力度,加大对文物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古树名木、名泉、古民居的保护力度,探索出一条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更新协调推进的有效途径,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促进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城乡建设融合发展。”天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古树保护科副科长张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