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报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3版:日报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返回 2024年05月23日

走进作家王蒙书屋

天水日报      2024年05月23日     


  □ 宋伯航

  在我土生土长的西北边陲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伊宁市,其中的一个镇巴彦岱并不为多数人所知,但要说到对家乡巴彦岱的热爱,则根植于其浓郁的文化气息。作家王蒙出版的《在伊犁》《你好,新疆》《这边风景》等系列著作中,都能找到他对伊犁的真挚感情;透过巴彦岱“王蒙书屋”的大量书籍、字画、照片、影像资料等,亦集中反映了他对伊犁的人生情结。
  殊不知,就在伊犁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留下了作家一生挥之不去的人生轨迹。王蒙作为当今中国文坛的重要人物,因早期创作的长篇小说《青春岁月》《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入选语文课本教材,并影响了当时的一代人之外。有很多人虽然读过他写下的诸多作品,却很少有人了解他曾在伊犁大草原生活过,并在那里度过了不平凡的16年。他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新疆,把生活中最美好的人间真情洒在了伊犁,与各族群众结下了手足之情的深厚友谊,形成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更深刻影响着作家的人生。
  从1963年到1979年,王蒙在新疆生活了16年。他29岁进疆,直到45岁才回到北京,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就在边疆度过。在《你好,新疆》这部作品中,“初到新疆”“在伊犁”“新疆的人啊”“新疆歌与诗”“王蒙,新疆的朋友”等五个部分的内容,分别采用小说、散文、诗歌等体裁,语言朴实幽默,纪实性较强,再现了王蒙在新疆较完整的16年生活。每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新疆人民的深厚情感,更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幅维吾尔族人民真实的生活场景,表达了王蒙对新疆各族人民的深切热爱。
  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作家以16年的亲身经历写下了《这边风景》一书,除生活细节描写得栩栩如生,还让人看到辽阔无垠的草原,星罗棋布的毡房,绵延起伏的雪山,奔腾驰骋的骏马,郁郁葱葱的林海,鸟鸣雁歌鹰翔,芳香袭人的幽谷,蝴蝶翩跹飞舞,山坡上的牛羊缓慢移动,惬意地吃着青草。天山雪水融化成滔滔伊犁河,滋润肥沃的河谷生灵,给予一切生存的希望,诠释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豪迈誓言。这里的一切都是如此干净、如此自然,美丽的风景,令人振奋和激动。
  王蒙曾在2009年7月回过新疆,重访伊犁,重访他生活过的伊宁市巴彦岱镇。只要与人们一谈起新疆、谈起伊犁,他就会精神振奋、充满深情,对这片土地叙述不尽的热爱。他用自己深沉的情感和独特幽默的语言表达方式及创作风格,记录着自己在新疆伊犁与少数民族同胞“同室而眠,同桌而餐,有酒同歌,有诗同吟”的生活经历,深情地表达了他对“第二故乡”的眷恋之情。
  时间回到2013年5月23日,“王蒙书屋”在巴彦岱镇落成,王蒙又一次重新回到伊犁,来到他曾经生活过的巴彦岱镇。在“王蒙书屋”揭幕仪式上,他用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说出重返“第二故乡”伊犁的激动:“新疆的朋友对我恩重如山,我永远是新疆的王蒙!我和你们永远在一起!”这天,这座占地5亩的“王蒙书屋”庭院里歌声、笑声不断,多年前与王蒙一起共同生活过的百余位维吾尔族农民赶来迎候,当见到亲人,他们便立刻上前热烈拥抱,与这位“新疆大哥”共话旧谊。
  走进“王蒙书屋”,大厅正墙面上悬挂一幅书写着“新疆各族人民忠诚的歌者——王蒙”的巨幅照片,旁边配有王蒙题词“我永远感谢新疆,我永远想念新疆。新疆……在我最迷茫的时候给我以永远的乐观和力量。”在建筑面积780平方米的“王蒙书屋”里,以大量实物展现了王蒙的工作生活经历、创作情景、生活场景和文学创作成就,展示了伊犁文化的发展轨迹。
  当王蒙谈起描写新疆的作品,他感慨道,各民族之间需要爱、理解和沟通相维系,换句话说,需要一种精神层面的“混凝土”。无论在新疆还是在北京工作生活,他都会以促进民族间互相了解、信任、和睦相处为己任。他说:“我怀念在新疆与各族人民相处的日子,这是我生命中很美丽的部分。作品表达了我对新疆的密切情感,希望能够为民族间的了解与团结尽一点微薄之力。”
  王蒙是时代的歌者,他用真挚的感情写出了史诗般赞美伊犁的作品。新疆的繁荣富强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是经过历史证明的铁的规律,亦再现了他心牵伊犁的今生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