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黄帝就应该这样写
——赵世明《轩辕黄帝认同与建构研究》读后感
天水日报
2024年05月31日
黄帝是举世公认的中华人文始祖。
炎黄子孙是华夏儿女共同的称谓。
黄帝是司马迁《史记》“择其言尤雅者”作本纪的第一位上古王者。
黄帝是中华五千年灿烂辉煌文明史的奠基者,上古物质文明的创制者、精神文明的维系者。
“黄帝是……”诸如此类的认同我们还可以列举很多。黄帝是帝、是王,是神、是仙,也是儒、是道。黄帝故事,有史影史实,也有构想创作,亦真亦幻,惚兮恍兮,但不管考古者如何考,辨史者如何辨,言说中国历史谁也绕不开黄帝。神话的黄帝可以质疑,而千百年来形成黄帝文化的却是真真切切,源远而流长,谁也无法否认。作为文明象征、团结纽带的黄帝实实在在存在了几千年,经史子集各种典籍代不绝书,谁也不能无视。对黄帝事迹的研究探讨,自古就有,于今为盛。以知网所收论文统计,截至2023年底,篇名含有“黄帝”的论文有6690篇,含有“炎黄”的论文有1327篇,全文检索涉及“黄帝”二字的论文更是多达36万多篇。同时,相关专著也是成百上千。充分说明,黄帝研究有意义、有价值,也说明黄帝研究一直有余地、有空间。所以,论文可以继续写,专著也需要继续出。
赵世明教授以研究明史见长,有专著《高拱与隆庆政治》。或许是轩辕故里清水人的缘故,近年来致力于轩辕文化研究,有多篇高质量论文发表,在此基础上又著成《轩辕黄帝认同与建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无疑是其轩辕文化研究的新创获。书分十章,计28万字,从建构和认同的视角考述了先秦至于当下黄帝的多种形象及其对黄帝的祭祀与崇拜,称得上是一部轩辕黄帝文化通史。通览全书,有三点感想:其一,这是一本以资料说话的书;其二,这是一本有裨实用的书;其三,这是一本研究视角独特的书。下面我们分头来说。
其一,资料说话。研究历史,讲究论从史出,要不折不扣践行,其实很难。本书引证资料丰富,大凡和黄帝有关、和自己研究论题相关的论著,均是广征博采吸收利用之,观其标注资料出处、密密麻麻的脚注即可知。以第七章《轩辕黄帝故里之争》为例,作者不偏不倚,摆史料讲道理,梳理秦汉以来各种关于黄帝故里、黄帝故都、黄帝陵所在等的说法,将古人分歧、今人论争说得清清楚楚,让读者很容易就能辩白各种说法的来龙去脉。
其二,有裨实用。本书不同于一些繁复考证、主题思想模糊的论著,其写作目的明确,始终将历代轩辕黄帝历史叙事及其形象的嬗变和国家认同、多民族文化交融、大一统现实需要等动因联系起来研究,从而使读者能体会到黄帝形象变化的内在逻辑。关于黄帝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作者在绪论中有一大段话:“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尊祀、寻祖、文明形塑等,强化了国家认同,轩辕文化得以传承和丰富,民族文化凝聚力日益增强。系统梳理和考察轩辕文化的内涵、标识、形成发展,将丰富始祖文化的研究,为发挥国家认同建构提供重要文化养料;以史为鉴,并呼应现实问题,充分挖掘轩辕文化的认同价值和意义,形成现代国家以轩辕文化构建国家认同的方向、路径、策略和方法,为现代国家认同建构提供历史经验和历史依据,为现代国家治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的参考,均为应有之义。”的确,这些“应有之义”作者都尽可能地体现在其著作之中了,所以我们要说这是一本有裨实用之书。
其三,独特视角。我们得承认,伟大的黄帝其形象在历史原型之外,还有神话、仙话及越往后话题越说越多的累加塑造和创作,而这些“当时”的神话、仙话及累加塑造和创作的黄帝,又不断为后世所接受认同,其向心力和认同感又始终不变。就是说即便是虚构的黄帝故事,因为现实需要,不断地演化成了黄帝文化的真实。从《史记》开始,黄帝就是中华文化根基的象征,大一统的象征,各民族和合交融的象征。时代在变,而黄帝的这些特质始终为普罗大众自然接受,于是黄帝就成了现实生活中引领团结统一、历代尊崇的圣王。正因为如此,从认同与建构或建构与认同视角研究头绪纷杂的轩辕黄帝文化,肯定是最为妥当的学术方法。我是从事伏羲文化研究的,如果将来要作一部伏羲文化源流史,也将仿照世明教授的方法而为。
总之,这是一本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好书。引证资料丰富,行文注意历史语境、发展脉络和阶段特征,注重对黄帝形象的多维度考察,着力呈现中华民族一统理想和民族自信、文化认同的传统渊源,守正创新,在众多关于黄帝的著作中,属于写出新意很有个性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