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帆“镜”发 虎变龙蒸
——赏市博物馆馆藏龙虎纹铜镜
天水日报
2024年06月05日
□ 刘复兴
龙行龘龘,虎啸六合,龙虎际遇,虎啸龙吟。天水市博物馆馆藏的龙虎纹铜镜,为圆形,三角形镜缘,直径9.2厘米,大圆形钮,隐起圆形钮座。铜镜装饰分内外两区。内区装饰浮雕龙虎纹,龙张口吐信,似腾飞状。虎弓身蹲踞,呈长啸态。龙虎之间饰一“四出”圆钱,圆钱上篆书“五朱”钱铭。龙虎纹饰区外装饰一圈栉齿纹。外区分别装饰锯齿纹和双线波纹。这件铜镜胎体厚重,器型规整,纹饰精美,为三级珍贵文物。
龙为图腾的象征,虎为百兽之王,都是古人崇拜的形象。从远古时候开始,智慧的祖先便让这两个并不相干的形象有了关联。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虎形象出自濮阳西水坡遗址45号墓,墓主人的东西两侧分别摆有蚌塑龙虎图案,经科学测定,距今已有6400多年,其中龙的形象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间最早、体型最大、形态最逼真的龙形象之一,有“中华第一龙”之称。
战国前后,龙虎作为常见的装饰纹样出现在漆器、刺绣纹样中。湖北江陵马山1号楚墓出土的龙凤虎纹绣罗上,就有龙、虎、凤等纹饰。西汉时期,青龙、白虎作为“四神”成员,往往成对出现。东汉以降,在神兽纹铜镜的基础上,形成了浮雕龙虎纹铜镜。龙纹与虎纹的结合,也成为东汉中后期至魏晋时期铜镜纹饰的一大特色。
从这类铜镜的铭文内容来看,龙虎镜带有鲜明的祈福纳祥功用,一是祈求风调雨顺、国富民强、人民生息,诸如“风雨时节五谷丰”“胡虏殄灭天下复”“青盖作镜四夷服”“多贺国家人民息”。二是具有求吉的用意,以“左龙右虎避不祥”。三是祈愿身体健康、长乐富昌、大吉大利,希望“长保二亲乐富昌”“长保二亲得天力”。另外,东汉以后道教盛行,道家长生久视之道的要诀被称为“龙虎之理”,正所谓“丹经万卷,议论不出阴阳。阴阳两事,精粹无非龙虎。”龙虎镜表现的阴阳合气,正是道家养生学说的体现。
市博物馆馆藏的这面铜镜,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纹饰中有一钱纹。钱纹出现在铜镜上,常见的多为“五铢”铭,偶见无铭者。这面铜镜上的钱纹铭“五朱”,应当是“五铢”之简写。据历史记载,东晋时期曾发行过“五朱”铭圆钱,其形制与五铢钱相似,故称“沈郎五铢”。“沈郎五铢”于东晋元帝太兴年间,由江南豪族沈充所私铸,铜色发囱,仅重一克,极薄小,犹如榆荚,只称“朱”,不称“铢”,钱文作“五朱”,少数或作“五金”。所以据此判断,市博物馆馆藏的这面龙虎纹铜镜年代应当为东晋遗物。
■ 天水市博物馆馆藏龙虎纹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