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会呼吸”的生态宜居之城
——天水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工作综述
天水日报
2024年06月21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马放
建设海绵城市,不仅是净化、美化城市的“面子”工程,更是改善城市品质、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民生工程。
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坚持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对标对表国家和省上工作要求,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建设河清岸绿、人文和谐的西北山水城市。截至目前,已建成项目254个,建成率96.95%,累计完成总投资33.23亿元,投资完成率为92.82%。
一个个城市分区功能和生态景观兼顾的亮点工程、示范工程如期建成,从公园绿地到学校社区,从城市主干路到街头巷尾,“海绵”理念融入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一座“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安全有保障”的海绵城市正展露新姿,城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市容市貌焕然一新,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天水,正以一幅人水和谐的图景体现着城市的美好与魅力。
系统谋划筑牢制度保障
天水城如其名,因水而生、因河而润、依水而兴,是名副其实的“陇上江南”。然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汛期城区内涝隐患、雨水径流污染以及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水平低等问题。我市精准把脉、对症下药,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解决“水”问题战略之举、长远之计进行谋划。
2021年6月,我市通过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三部委组织的海绵示范城市竞争性评审,获得了2021年度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示范资格,示范期限为2021年至2023年。
我市多层次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坚持区域综合谋划、项目连片展示,急缓有序,因地制宜提出“山、城、河”立体统筹生态建设的示范技术体系,紧紧围绕打造“安全韧性、生态循环、共建共享”的海绵城市目标,谋划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项目262个,概算总投资35.80亿元,着力打造海绵城市建设的“西北山城模式”。
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高位推动,系统谋划,综合施策,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设立市海绵城市建设服务中心,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我市构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1+1+N”长效机制,通过颁布《天水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发布《天水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细则》,对海绵城市建设范围、规划管控、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等方面进行了明确,在立法层面把行之有效的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和举措规范化、制度化。印发《关于新建项目立项审批时明确海绵城市相关内容的通知》等60余项制度措施,规范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审批、建设管理、竣工验收等全过程管控。
全域推进城市轻松“呼吸”
我市坚持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完善城市功能、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工程,同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一体谋划建设,先后实施罗玉中学海绵化改造、颍川河西路改造、颖川河流域综合整治等示范工程,改造市委党校等海绵型建筑与社区80个,更新改造海绵型道路广场81处,建成弘文园、马跑泉公园等海绵型公园绿地项目4个,形成了点、线、面一体的海绵城市建设格局。
随着海绵城市项目建成投用,市区已全部消除内涝积水区段,内涝防治标准达到30年一遇,黑臭水体返黑返臭现象全部消除,地表水体水质全部达标,可透水面积比例为45.27%。
秦州区建筑与社区海绵化改造一期工程市委党校项目属于天水市海绵化改造中9个拟达标区的岷山厂片区,对改善校园整体面貌,提升校园品质有重要意义,形成了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海绵型校园”建设经验。
市委党校项目经理李鹏介绍说:“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地形微改造、多海绵元素结合建设、新建雨水管网、雨水利用设施等,设置雨水立管断接、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海绵措施输转、滞蓄雨水,优先采用‘雨水走地面,污水走管道’的原则,雨水经海绵设施净化后用于日常绿化浇洒、道路冲洗等。”
我市全面强化海绵城市建设的系统性和示范性,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有效解决了与周边项目缺乏关联的问题,着力打造了西十里、师院、岷山厂、马跑泉公园4个系统性强、有示范带动的连片建设区域。目前,4个重点片区全部建成,初步形成连片示范效应。
海绵公园、海绵草地、海绵道路、海绵社区……一片片收放自如的“吸水海绵”,遇到中小降雨时,能够吸收、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在干旱缺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让宜居宜游的生态图景触手可及。
生态宜居共享“海绵福利”
夏日清晨的弘文园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伴着阵阵微风,沿步道而行,一路凉爽惬意,跑步、散步、跳舞、休闲的市民随处可见。
“在这样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鸟语花香的公园里散步,让人身心愉悦和放松。”市民余先生告诉记者,“我和家人每天都要来弘文园锻炼身体,即使下雨天也不影响,不用担心鞋子沾泥水。”
弘文园片区雨水控制及利用项目是天水海绵城市重点项目之一,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座1500平方米的生态塘和一座1200立方米的全地下式蓄水回用水池,总占地4000平方米,兼顾安全性、功能性与美观性,充分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利用市政公园打造周边地块雨洪调蓄空间,增强公园本身雨水的吸纳、蓄存和净化能力,构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雨洪调蓄空间,统筹提升天水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水平。
“弘文园通过建设一系列海绵设施,实现了滞蓄雨水,雨水中水耦合,一池多用。”项目负责人李亮介绍说,通过建设生态塘和调蓄池收集净化上游40.2公顷地表雨水,雨季优先利用天然雨水,旱季或雨水不足时以再生水补充,处理后作为岷山片区城市杂用水使用,构建了“雨水+再生水耦合”的可持续水源系统,一年可节省约13万吨自来水。
我市着力打造的弘文园西北河谷地带非常规水资源高效利用雨洪调蓄公园、马跑泉多功能雨洪调蓄海绵公园等项目入围中国“全域海绵”典范项目。
今后,天水将坚持把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全过程,巩固提升工作成效,总结提炼经验做法,扎实做好城市水环境改善、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生态功能修复等工作,努力打造海绵城市建设“天水样板”。